回忆知青趣事:第一次锄地 锄完光剩草了

2012-06-07 13:4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四十多年过去了,于小山(老照片上左,新照片左二)头发全白。



  

▲ 于小山(左)和朋友一起看知青聚会时的合照。



  1968年,18岁的于小山刚初中毕业就从济南来到日照后村马家店村下乡插队。他在村里一待就是7年,干农活 、吃大锅饭 ,是最后一批招工出去的知青。工作后别人给介绍个对象,结果去相亲的时候,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被人拒绝了。他告诉记者,虽然知青生活让自己十分难忘,但是总得来说自己的经历很平淡,不过让自己最难忘的就是有个同伴下地除草的时候,把庄稼都给除掉了,只剩下了草。

      同伴把庄稼当草除掉

  于小山告诉记者,与他一起到后村马家店村插队的知青有11个,大家年龄都不大,之前在城市上学没有干过农活 ,庄稼见得也不多,刚开始时有不少知青分不清庄稼和草 ,锄草的时候会误将庄稼除掉,有个同伴第一次锄草时就把玉米苗当草锄了,锄完光剩草了。

  谈及插队时的伙食 ,于小山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少市民到饭店吃饭时反而会点些煎饼、小豆腐等粗茶淡饭。他们以前下乡时都是吃粗粮,煎饼一般是地瓜面做的,地瓜面坚硬难咬、特别是有胃病的人吃完后会不舒服。米、面平时都是很少见的,只有过年过节或者有客人来访的时候才能吃上,要是能吃上白面、大米那感觉就像过年一样。

      干一天活能挣五毛钱

  在7年的知青生涯中,于小山对钱的印象是模糊的,对工分的印象却极为深刻。据于小山介绍,插队时男劳力干一天活最高可以拿到 10个工分,对于像推车等繁重的劳动则会额外给1分或者2分,女子干一天活最高有7个工分。到年底结算时,一个生产队为一个核算单位,收入减去支出后就是利润,然后根据利润计算出一个工分的价钱。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如果生产队扣除支出最后剩了 1000元钱,一年一共用了1000个工(工作日),假设1个工是10个工分,那么一个工分就是1毛钱。“一个工分有1毛钱就很不错了,很多生产队一个工分还不到1毛钱,所以那时候一天也就能挣5毛钱。”

  在那个年月,劳动一年会有多少收入呢?对此,于小山介绍说,平时他们从生产队领的粮食 、草等都要折合成钱,年底结算时再根据劳动一年的工分计算出是正收入还是负收入。有些家庭由于劳动力少老人孩子多,到年底一般都会是负收入。一般一个生产队70% ~80% 的家庭会欠生产队的。而知青由于都是劳力,结算时会有富余,只是由于知青吃饭一起吃,所以要将钱放到小组里,很少会拿到钱。

      “出身不好”,相亲黄了

  记者了解到,于小山是最后一批(1975年)走出农村的,1975年他才通过招工到日照运输公司汽车二队工作。

  到单位上班后,他开始准备找对象,在同事的介绍下,26岁时认识了一个卫校毕业的女孩。双方见过面后,彼此感觉都不错,于是女孩带于小山去见了父母。女孩的母亲问了他很多问题,对他态度也不错,还为他炒了一些花生米。“当时女孩的妈妈说没有袋子装就用竹编的篮子装上了花生米 ,回到单位后,伙计们都知道我去了丈母娘家,忙着抢好吃的,只有一个同事提醒我 ,‘我怎么看着人家不同意呢,要不怎么会用篮子装呢,这不告诉你竹篮打水一场空嘛’。”说着于小山笑起来。

  果然,过了没几天,介绍人告诉于小山,由于他的家庭出身不好,对方拒绝了他。“我也不怪人家姑娘,因为那个时候如果找一个出身不好的人结婚,以后很多事都会受到影响。”于小山告诉记者,“我 30岁才结婚,就是现在的老伴,都出身不好,我们现在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于小山笑着说。

  文/图 本报记者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知青 锄地 日照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