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全国唯一大洋样品馆 三大洋捞回万件宝贝

2012-07-09 07:1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深海宝贝有个地上的“家”

    从1983年开始,我国就迈开了大洋考察的步伐。大洋考察,一方面是为了科研目的,更好地研究地球历史,另一方面是战略目的,那就是开发和利用深海资源。“每次大洋考察回来,都会带来许多样品,这些样品非常珍贵,这些大洋样品大多来自于资源热点海区和科研热点海区,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资源评价价值。”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卜文瑞博士告诉记者,然而,在2001年以前,这些样品却很少保存下来。

    “那时候,我们对样品的价值普遍认识不清 、保存也不得当。”说起这些,作为现任中国大洋样品馆副馆长的卜文瑞不无惋惜地说。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中国大洋协会于2001年开始筹划大洋样品馆,就在当年,样品馆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客人——中国大洋11航次的调查样品,实现了大洋样品的首次统一管理。

    这里存放着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多金属结核,以及海底岩石、沉积物等,是地球演化与环境变迁的见证者。据中国大洋样品馆的工作人员路瑶介绍,这里存放着除了海底生物之外所有中国大洋考察的样品,“是属于大洋样品自己固定的‘家’”。

“黑石头”记录数千万年历史

    在大洋样品馆开放的展示厅里,存放着不少极具代表性的富钴结壳和海底“黑烟囱”。而更多的样品,则被放在常温库、4℃、-20℃等样品库里,以保证样品的科研价值。

    走进中国大洋样品馆的展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摆放在门口的一块黑色大石头。“这是“大洋一号”船带回来的宝贝,是目前国内形态最好、壳层最厚的富钴结壳样品之一。”路瑶告诉记者。“所谓富钴结壳,是海底岩石或岩屑表面的皮壳状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卜文瑞解释说,看起来其貌不扬的黑色结壳,每100万年才能“生长”1~6毫米,通过对它的精细化研究,可以解读出自然环境变化的信息。“目前馆里的这块结壳,有20厘米厚,可以说,它至少记录了数万年海底环境变迁的历史。”卜文瑞说。

    在距富钴结壳不远处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一个高约80厘米的黑色柱状物。“这个叫做海底‘黑烟囱’,来自海底硫化物的活动区。海底热液喷出时像黑烟,而富含多种金属元素的热液流体沉淀在喷溢口的周围,加高之后看起来就像烟囱。”路瑶简单地说,这个黑烟囱,虽然不是国内最大的,却是保存的形态最好的一个。

保存有“蛟龙号”带回的海参

    在4℃的样品库房里,记者看到,一个个样品架大约有三米高,分别存放着海底的沉积物、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等。样品馆的工作人员孙富强说,科考船带回来的样品,被放置在周转箱里,然后成批运送到样品馆,他与其他工作人员就要开始接收工作,并给它们编号。

    “样品号可以反映这个样品的很多信息。”他随手拿起一个样品解释说,以“B-21Ⅲ-S6-TVG2-1”来说,B是样品种类,代表玄武岩,21是航次,Ⅲ是航段,S6-TVG2是站位号,1则意味着这是该站位的第一块玄武岩样品。

    在4℃样品库房待了一会,只穿了一件羽绒服的记者双腿冻得麻木起来,但孙富强显然已经习惯了这种环境。而与-20℃样品馆相比,这里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在如此环境存放的,可以说是最珍贵的样品了。“这里存放着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样品,许多都是从深海极端环境下采集来的珍贵样品。”孙富强说,就连“蛟龙号”带回来的深海海参,也存放在这里面。

    据卜文瑞透露,随着事业的发展,大洋样品馆可能会整体搬迁到鳌山卫,届时,将会具备更为强大的科普教育功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大洋样品馆 宝贝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