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全国唯一大洋样品馆 三大洋捞回万件宝贝

2012-07-09 07:1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揭秘

近万件样品每个都有“身份证”

    从2001年至今,存放在样品库房里的样品少说也有近万件,这近万件的样品,是如何有条不紊地存放并方便寻找呢?“除了样品号外,我们还给每一个样品都配上了30位的编码。”卜文瑞介绍,这样,样品的入库管理就真正实现了规范化和标准化。

    这30位的编码,记录了样品保存类型、自然类型和取样位置 、分类分区等要素,是独一无二的。航次样品运回样品馆后,首先要进行逐站分类称重、清点。随后,样品经过室内特征描述和属性数据提取后,选择各站位、各类典型样品进行编码、封装并入库保存。

    在大洋样品馆的数据库管理平台中,只需要输入30位的编码,就可以看到这个样品是由哪条科考船、从哪里带回来的。如果科学家或研究者有研究需要,可以提出申请,大洋样品馆会根据一定的程序,确定样品分配的方案,并报大洋协会办公室审批。

■作用

真正实现深海样品的共享

    “没有专用的大洋样品馆,就无法保证样品规范管理、科学使用;没有规范管理和科学使用,样品共享就无从谈起;没有共享,大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大洋样品馆的工作人员如此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

    在卜文瑞看来,我国科学家海洋科研成果不如发达国家丰硕,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样品的开放与共享机制的缺乏,建立样品馆的目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实现深海样品的共享。“国外的科研人员都是站在前辈科学家的肩膀上进行科研攻坚的,而中国的科学家们虽然个人都非常努力,但是由于研究起点较低,被重复性、基础性工作耗费了许多精力。”这就呼唤一个开放的样品管理和数据交换机构的建立。

    而样品馆所有的样品全部共享,这种共享机制的建立,打破了样品使用壁垒,为不同科学家对同一样品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可能,从而推动了大洋科考事业的良性发展。

    文/记者 周晓荷 通讯员 姚菁 图/本报记者 孙传浩

■链接

管理样品还是个体力活

    “其实冷不怕,最累的其实是搬样品,这也是个体力活呢。”在样品库房里,孙富强从二层架子上抽出了一个长30~40厘米,宽约25厘米的蓝色盒子,“你来试试这个有多重。”没有足够心理准备,刚从孙富强手里接过盒子,记者就感到体力不支。“这个有三十多斤重呢,里面全部是岩石。”他笑着说。

    在样品库里,高高低低的架子上摆放的这种盒子,几乎都是靠孙富强和他的一个同事搬上去的,摆在高处的,还需要登高架来帮忙。“最累的就是船回来,接收样品的那几天。”孙富强回忆说,样品箱一个重约50公斤,有时候一天就得搬50~60个。而沉积物岩心,每一个也有60斤左右。

    “受制于现在的条件,我们有时不能动用机械设备来进行搬运,只能靠人力,这些管理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技术工作,还是一项体力工作。”卜文瑞说。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大洋样品馆 宝贝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