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青岛最早万元户村 休渔期许多人外出打工

2012-07-17 07:39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B 无鱼可捕,部分渔船变废柴

    过度的捕捞让近海的渔业资源迅速锐减,山东头这个小渔村也难以幸免,从2000年开始,能够打到的鱼的数量就越来越少,个头也是越来越小,而最困难的时候发生在2005年左右。

    打渔成本增加了,可是能打到的海货越来越少,王加秋摇摇头,无奈地说,人工费、油费都在一个劲地长,虽说海货的价格也在上涨,可是一船回来能打到的大鱼小虾的量太少,所以收入也在一个劲地下降。“打不到海货,价格再贵也没用,你没东西卖啊!”

    王加秋指着停泊在港内的船说,他们村的船马力最大的就是40马力,出海都是一天来回、跑不了太远,所以近海渔业资源的减少对他们影响尤为厉害。最好的时候一条船一年能挣七八万元,后来降到三五万元,现在更是低了。

    越来越薄的利润让一些渔民难以坚持,从最开始全民打渔,到后来渔民数量也是在锐减。“不少人卖了船出去打工了,有的小船没人要泡在水里也变成废柴。”王丛善说,现在村里只剩半数家庭仍在坚持打渔。

    田横镇渔业办公室的陈主任说,他们镇现在还有30多个村子有渔船出海,最多的时候渔船达到3000多艘,现在三分之一的渔船都已经报废了,而山东头村虽然减少也很多,但现在是渔船、渔民最多的一个村。

C 挣扎:一年两三万,赚个“民工钱”

    修船、补网,趁休渔期赶紧把打渔的工具修好以便开海后能打到更多的海货。不过,在这个小渔村转悠的时候,记者并没有发现一位在修船、补网的渔民。村书记王丛善带记者接连找了十多家常年打渔的村民,也都不在家。他跟记者说,补网、晒网的工作大都已经完成了,而现在多在晒船,等船晒干以后才能补。“趁这个工夫,村民都忙活着出去打工,现在打渔收入少了,3个月休渔期也不能总在家闲着,出去多少能赚点。”

    王加秋是个健壮的人,可走起路来,却有些不协调,这都是常年打渔留下的毛病。他跟记者边算账边说,现在打渔真还不如出去打工。“不说出海的危险,这么小的船,一遇到大风浪、大雾天肯定都不敢出海。很多人身上累出一身病,常年打渔的哪个没有关节炎、风湿病?”王加秋说,自己这算力气大的,可冬天渔船发动机摇起来都费劲,这么多年他都不知道摇断了多少摇把。

    有人觉着打渔可能是个技术活,要看准了下网,可在王加秋看来却着着实实是个重体力活。“以前用圈网、现在用拖网、挂网,撒网、收鱼都得靠力气。尤其是这网破了经常得修补、晾晒。”王加秋说,像放在海里的挂网,时间一长都长满水草,“个半月就得拖上来摘干净,要不网就压到水底了,拉一次网就得两三个劳力。”

    担着风险还得受这么多苦,可钱还是越赚越少。“我一点也不说谎,现在一个人一年挣上两三万元就算很好啦。”王加秋说,虽然累,可休渔期村民们还是抓紧时间出去打工,赚钱补贴家用。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