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青岛最早万元户村 休渔期许多人外出打工

2012-07-17 07:39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休渔期偷渔被查不仅罚款还可能被扣船,可不偷渔休渔期渔民又在忙啥呢?近日,记者探访即墨田横镇目前最大的小渔村山东头。靠海吃海,三面环海的小村子祖辈打渔为生。如果时间退到上世纪80年代,这个村子无疑是令人羡慕的,不仅出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而且还买来了摩托车。可近海渔业资源的迅速匮乏,让渔民们过上了“民工”的日子,趁着休渔期,渔民们纷纷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所幸的是,渔民们已开始尝到休渔的甜头,渐渐恢复的渔业资源让渔民看到希望。所以他们仍在坚守,并自发进行监督,保护鱼子鱼孙免受伤害。

A 曾经全镇最早的万元户诞生在这

    说起村里的打渔能手,从20岁就开始跟着父亲打渔的王加秋绝对是个高手。常年在海上的生活把他皮肤晒得黝黑,他个头不高但因为健壮显得很魁梧。站在村前的桥头,他看着自己拖上岸的渔船,休渔了要先把渔船拖上岸、晒干,好进行修补。修船、补网,王加秋说,这是休渔期渔民最主要的两项工作。

    田横镇三面环海,而山东头村更是临海而建。俗话说,靠海吃海,村子里的人也是祖祖辈辈打渔为生。把时间退回到上世纪80年代,这个村子无疑是令周边其他村村民羡慕的。王加秋回忆说,差不多从1985年开始到1995年这十年的时间是小渔村最辉煌的,那时候出海打渔,一早走傍晚归,一天就能打上千斤的海货,三四两重的大虾一船就能打回上千只。“那时候价格便宜,十五斤重的鱼也就几元一斤,不过量大,收入也就好。”王加秋说,那时候一个工厂正式职工的工资也就每月二三十元,可渔民一年的收入就达到了六七千元,“当时都说‘万元户’,我们村里很早就有了。”

    对于当时的辉煌,村民不愿多说。详问之下才了解,原来当时镇上出过一个即墨市的首富,父母被不法分子绑架过,所以村里的“有钱人”就养成了低调的性格。不过,村书记王丛善说,在那个年代整个镇上最富裕的就算是渔民了。

    有了钱盖二层小楼、买摩托车,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都已不算什么,但在当时绝对是让人眼馋的,于是渔船越买越多、渔民也是越来越多。

    王丛善说,村里一共近500户,除了家里没有劳动力的,几乎家家都打渔。打渔是个重体力活,一条船少说也得三四个人,不少外村的亲戚、朋友都过来凑伙一块出海。

    打渔火到什么程度?王丛善给举了个例子说,在当时一些民办教师都辞职不干了,跟亲戚一块下海打渔,“现在后悔也没用了。”

    提起当时壮观的场面,王加秋也说,最多的时候村里一共360多艘船,三四十马力的、十多马力的大船小船都有,当时一靠岸,浩浩荡荡能排成一大排。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