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百年黑陶将成记忆 仅一方窑还在生产

逐渐被塑料钢铁制品取代

2012-07-20 13:4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薛永喜正在拉制黑陶陶坯。



  说起黑陶,人们想起的多数都是价格昂贵的工艺品。但是除了艺术黑陶之外,在莒县农村还存在着一种价格低廉的民用黑陶。虽然外表不美观但是实用性很强,主要是百姓家里日常用的罐、盆、壶等。记者了解到,黑陶制作工艺在莒县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现在莒县仅长岭镇还有一个方窑在生产黑陶。曾经盛行的黑陶逐渐被塑料盒钢铁制成品取代,生存空间非常狭窄。

  制作黑陶,村里出了第一个万元户

  19日记者来到了莒县长岭镇葛家洙流村,在村南找到了占地0.6亩的黑陶方窑 ,并见到了正在制作黑陶的薛永喜 。56岁的薛永喜告诉记者,黑陶最早始于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莒县很多地方也曾出土过黑陶文物,长岭镇的黑陶制作距今有 100多年的历史了。“刚开始的时候做黑陶的人非常多。”薛永喜说 ,1958年长岭成立了石井人民公社,社里组织人员集中制作黑陶,为公社创收,当时生产的黑陶制品有鱼鳞瓦、盆子,罐子等,当时葛家洙流村和刘家洙流村的很多人都参加了,使用的泥料是东张家洙流村村后河底的淤泥。之后葛家洙流村大队建设马蹄窑4座,每个窑配备黑陶制作艺人7人,共有 30人制作黑陶,每人每日记10个工分。主要烧制的黑陶产品是罐、盆、壶、花盆、小火炉等。

  “包产到户后,村里第一个万元户就是制作黑陶的。”薛永喜告诉记者,1980年,村民薛彦贵立窑一座生产黑陶,用了不到3年时间就成了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但是后来人们用的黑陶少了,做的人也慢慢少了。到2005年,长岭镇就剩下薛永喜一个人还在制作黑陶,全莒县也仅薛永喜这一个方窑还在生产黑陶。“现在莒县县内老百姓用的黑陶生活用品,除了我做的,就是从莒南县引进的。”薛永喜说 ,日照还有人生产艺术黑陶,但是百姓日常用的黑陶全莒县就他一座窑 。

  河底淤泥为料,制成黑陶可保鲜半月

  据薛永喜介绍,黑陶制作用的泥料主要是河底的淤泥。取泥时首先去掉河底最上层的河沙,然后再取淤泥的中间层。这种淤泥质地细腻,柔嫩形同蒸馒头的面,做出的器型外表如果抛光,如同镜鉴,烧制好后,器物经久耐用。“我用河底淤泥制成的黑陶能够保鲜,如果在里面放上猪肉、蔬菜等,最多能保鲜半个月。”薛永喜说 ,市民还喜欢用黑陶养花,透气性好不烂根。

  “黑陶的制作过程复杂,需要九道工序。”薛永喜说,这九道工序分别是:一取泥,到河底取中间一层淤泥,放在场里晒干,直至焦干的状态;二浸泥,取无杂质的清水,最好是井水,把晒好的泥料浸透;三踩泥;四制作;五在皮质的扒皮的帮助下扒制出陶器外沿;六晾干;七晒干装窑 ;八烧制;九闷制。“其实主要就是玩泥,淤泥虽然看上去很脏,但是非常细腻手感也很好。”薛永喜说,最麻烦的就是踩泥和制作,踩泥时需要把浸透的泥料用双足反复踩踏四五遍 ,把泥踩的摸上去感觉如同蒸馒头的面一样细腻、柔嫩,而且攥在手里泥团不从指缝溢出才可以。制作不同大小的陶器,工艺也不一样。大的陶器,需要先在陶车上打底,然后采用泥条盘筑法,盘筑而成。制作一般器型的陶器,直接制作即可,取一块泥料,放在轮盘上,快速转动轮盘,借助轮盘的力量,从中间分出器型外壁和底部,然后在制作黑陶的“削底”和“刮板”的帮助下,拿出底部和外壁。最后烧出来的陶器是黑色灰色 ,结实耐用,外观看上去朴素、典雅、沉稳。

  ■发展

  工具革新难免衰落命运

  薛永喜告诉记者,现在制作黑陶的陶车是他自己设计的。“以前制作黑陶使用木制轮盘,两人配合制作,最大直径达到1.3米,可制作直径1米的黑陶陶盆。”薛永喜说,旧陶车用起来不是很方便,他在2000年的时候自己设计了快轮陶车,陶车轮盘为胶轮车车圈,表面覆盖着传送带大皮,动力是用500瓦的抽水电动机改造的。挤泥机也是他自己设计的,用废旧钢铁零件找人焊接而成。不但陶车是他自己设计的,现在薛永喜还独创了方窑,共有一个烧火门、一个出火门、三个烟囱和一个观察孔。

  虽然制陶用的器具都改进了,但是黑陶制作工艺仍然逐渐没落。薛永喜说,黑陶作为一种生活用具已经逐渐被塑料和钢铁等材质的工业制成品代替。莒县现在就剩下薛永喜1个方窑,现在是他夫妻二人一起制陶。他制作的生活用黑陶平均7元1个,每人的收入约1500元,生存状态已经十分狭窄,而且现在已经没有人学习了。

  文/图  记者 刘九省 通讯员 崔刚吉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莒县 百年黑陶 记忆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