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青岛:1937年日本人制造了德县路事件(图)

2012-09-04 08:46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两个版本的来龙去脉一致,谜底终于揭开,真相大白。在之后日本驻青岛总领事大鹰正次郎给沈鸿烈提供的报告中对凶手进行了描述:穿着土黄色衣服、骑着自行车。而当时中国军队的衣服就是土黄色。李广民说:“他们是自己的特务把自己的水兵打死,却借口是中国人杀害了日本所谓的皇军,以此为借口向青岛出兵。”

   用一周时间转移日本侨民

  德县路事件发生当天,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就立即签发了通缉令:悬赏捉拿这两名开枪者。但通缉令还没有下发,日本就迅速作出了反应。

  青岛市档案馆史学专家沈富生介绍:“事件发生仅5分钟,日本海军就进入了临战状态,将舰艇炮口对准市区。同时,日本驻青岛总领事大鹰正次郎向沈鸿烈提出无理要求,要求日军登陆,保护日侨的生命财产。”这明显是日本又一次提出的“现地保护”政策,沈鸿烈显然明白这背后的深意,只有两个字:打仗。所以面对这一无理要求,沈鸿烈当场拒绝,只答应会保护日侨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之后,他深深明白,离双方开战不远了,立即秘密成立青岛市防卫指挥部,自任总指挥,并抢修山头工事。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但之后事情却忽然出现了转折,日军竟然放弃进攻青岛了。

  “当时日本的主力尚未抵青,在青的日本海军和陆战队人员少,难敌当时青岛8000余兵力。所以8月14日下午6点,日军就紧急下令,不能立即进攻。”

  双方又进入僵持阶段。真实原因是,8月23日日本政府做了这样的决定:“目前华北及上海出兵之时,再向青岛方面出兵,与大局不利,暂时放弃在青岛方面作战方针。”

  放弃战争改为“外交途径”。第二天,也就是8月24日,双方几次交锋后达成协议,日方“保证”不在青岛挑起战争,沈鸿烈则保证保护日侨在青财产。这个协议为日方争取到了时间,在这之后的一周时间里,2万余名日侨及日军舰、飞机撤离了青岛,并将其工厂、商店等财产全部封存。与此同时,预定进攻青岛的日本海陆军在日侨完全撤退后也紧急调转了方向,往上海和华北战役奔去。

  日侨走了、日本军队撤离了,青岛暂时安全了?恰恰相反,这才是战争的真正开始。李广民说:“日本对青岛一直犹豫没有进攻,就是担心一旦进攻了,这些日侨和在青的资产会受到影响,现在这个顾虑没有了,那他们就可以实施真正的入侵计划了。”

    占领青岛,没费一枪一弹

  其实 ,在德县路事件后,蒋介石便密电沈鸿烈:等到必要的时候,对青岛实行“焦土抗战”。“这是在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后,蒋介石做的最坏打算,与日军实行一城一战,一旦这个城市不保,那就对其实施焦土抗战,用火烧掉这所城市的一切,可以供敌人使用的房屋、设备等。”什么是这个必要的时候,蒋介石没有明确指出,沈鸿烈只能提前做着准备。

  “没有等多久,因为那个时候国民党战局急转直下,1937年11月份,上海、太原相继失守,12月份南京陷落。这个时候,他们觉得,是时候进攻青岛了。”李广民说。1937年12月18日,日本陆军参谋部发出了侵占山东和青岛的作战指令,这个“必要的”时刻还是来了。当天下午,沈鸿烈以青岛市市长的身份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布置“焦土抗战”任务。

  当天晚上,日本在青岛的九大纱厂炸了、青岛啤酒厂炸了、铃木丝厂炸了、2个橡胶厂炸了、四方发电厂、2个自来水源地及青岛船坞等都炸了。与此同时,在12月25日,沈鸿烈又下令将军舰和小火轮共20余艘船装上水泥自行凿沉于青岛港主航道之中,他带上部队和眷属弃城而逃,南去徐州。

  在青岛市档案馆二楼展厅,记者看到了一份《美国驻青领事馆就1月份政治形势报告  写给北平美国大使尼尔森的信》,上面记载了当时日本占领青岛的详细过程。其中提到,日本占领青岛之前,在青岛的外国领事们请求日本政府将海边公寓及其附近区域划为外国人(美国人和欧洲人)的安全区。当日本军队准备在1938年1月10日占领青岛时,用飞机散发英文传单,建议外国人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美国领事馆立即通知了所有美国人。但在接到一个日本海军军官的电话后马上在上午10点半取消了这一通知。那个日本军官称这里不会有流血事件发生 ,除非日本被攻击,因为所有的中国军队都已从青岛撤离,青岛成了一座不设防空城,到海边公寓避难已无必要。

  接下来发生的事印证了这位日本军官说的话。1938年1月初,日本海军第四舰队从山东头 、沙子口、浮山湾和汇泉湾等地登陆。日本陆军鲤城支队也随后抵达青岛市郊。1938年1月10日,日本侵略者大摇大摆地走过中山路、栈桥和中山公园,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青岛。记者 宫岩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青岛 德县路 事件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