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时代畅销依旧:本该消失的国企顶替制度

2012-09-04 09:0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在青岛某国有企业工作的李方(化名)是一名中层管理干部,他对记者证实,上世纪90年代,虽然顶替制度已经废止,但企业依然需要为职工们解决子女的就业问题。

  “这么多年一直享受着这种顶班的福利,也不能一下子就停了。”李方介绍,这么多年下来,职工们对于顶班已经习以为常,“这个制度都有惯性了。”而且,那个时候,单位效益还不错。所以,即使制度已经废止,但快退休的老职工们依然要求领导给解决子女的就业问题。

  如此一来,企业便决定招一批职工子女。“但没有制度支持,又不能光明正大地以顶班名义招进来,还必须走公开招聘的程序。”李方告诉记者,负责人事工作的干部想了一个好办法。

  “我们单位与一个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了一个中专班 ,凡是报名的人上完中专班之后就可以参加企业的招聘。”李方告诉记者,这个消息大多只有本单位的人才知道,后来该中专班开课的时候,上课的也大多是单位职工的子女。

  “不知道有没有进行笔试、面试之类的,反正到最后只要是上中专班的都招进来了。”李方说,中专班一共办过两批,基本上把当时多数退休老同志的子女都解决了。由于一下子招进来太多人,“单位好几年都没招一个人。”

  近些年,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使得体制内“广大干部职工”有了强烈的让福利回归的意愿。其二,在政府经济刺激和国进民退的大背景下,国企具备了“解除广大干部职工后顾之忧”的能力。这两个因素作用,导致近些年来为安排子女工作等福利愈演愈烈。

  去年刚刚到某供电公司工作的小李就是如此。小李在山东的一所二本高校上学,大学毕业之后,就直接到家乡的供电公司应聘。因为父亲是供电公司的领导,他很顺利地就进入供电公司。小李的一个朋友由于他父亲只是某供电所的所长,没能进入到总公司,而是到供电公司下属的一个公司里去了。

  “我们也是经过笔试、面试等正常招聘渠道进来的。”小李说,像他这种情况,在电力系统内部并不少见。能不能进来,进来之后是什么岗位,“光是国企员工不行,得看关系有多硬。”

  小李曾经准备考公务员,但后来放弃了。“国企工作比较轻松,而且福利待遇也比较好,没必要再费劲考公务员。”事实上,小李还没毕业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多次劝他到供电公司工作。

      被挤占的公共资源

  学者认为,这种几乎成为“明规则”的不正常人才选拔方式,会使得整个社会丧失对公平正义的信心。

  肖华(化名)和小李一样,去年毕业,并应聘进入了某地供电公司。与小宋不同的是,他的简历流光溢彩:山东大学研究生。进入公司后的肖华发现,他的同事中就有好几个是因为关系而进来的。

  “我们干着一样的工作 ,拿着一样的薪水,这也太不公平了。”肖华感觉在与“国企二代”竞争中,自己的学历似乎微不足道,“有个好爸爸就行了。”

  在过了一年之后,肖华似乎已经习惯了。“不少老员工告诉我,这在国企内部已经见怪不怪了。”

  现在,部门里主要的工作都是肖华在做,那几个靠关系进来的新人,只是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我常常想,他们也必须要招一些像我这样的,毕竟,他们需要干活的呀!”肖华苦笑着说。

  与一位评论员的看法差不多,肖华更愿意将国企比作一个“顽固的母亲”:“尽管外面的改革浩浩荡荡,国企内部队伍却仍然搞着‘近亲繁殖’,有用的没用的,制度符合的不符合的,专业对口的不对口的,只要是职工子弟统统可以进来。企业生存发展被摆在其次,职工福利待遇放在了第一位,这不也是一种‘异化的母爱’吗?”

  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辑王爱云看来,即使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种就业制度,子女顶替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就业本质上是一种‘低水平、高就业’,是以损失劳动生产率为代价的。”而且,它造成了消极甚至是恶劣的社会影响。“它助长了职工对国家的依赖心理,冲击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歪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健康进步。”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则向记者表示,国企对职工子女的照顾必然会侵害普通人的权益,使得他们进入国企的机会变得更加小。“这会进一步挤占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通道,使得社会阶层趋于固化,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王忠武更担心的是,这种几乎成为“明规则”的不正常人才选拔方式,会使得整个社会丧失对公平正义的信心。“现在社会上流行拼爹,不靠自己的努力而靠上一辈,这是非常可怕的。”

  记者 周超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拼爹 畅销 国企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