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腰水库里有宝贝
陈先生介绍,上周末,他带着孩子到朋友家玩的时候,朋友送了孩子三只水母。“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从海里抓到的,一问竟然是淡水水母!”陈先生说,淡水里有水母自己还是第一次听说。
记者看到,为了让这些“小家伙”能更好地生活,陈先生把它们养在一个大的水杯里面。“这里面的水都还是当地的水,怕它们不适应,我都没敢换!”记者看到,杯子里一共有三只水母,外形像一把撑开的伞,大小犹如一角钱的硬币,浑身上下晶莹透亮,薄如轻纱,稍微一晃,它们便在水中起舞。
陈先生告诉记者,虽然朋友居住在离发现地点非常近的地方,但也是第一次看见。“当时她正在水库旁边洗衣服,突然漂过来一些白色的物体,一看还在动!”陈先生说,等朋友捞上来一看,原来是些活着的水母。陈先生告诉记者,发现这些淡水水母的地方是在夏庄街道李沙社区一个半山腰的水库里 。
住了30年,居然没注意
当天,记者来到夏庄街道李沙社区。经过一番寻访,记者终于找到了这处位于半山腰上的水库。这里风景优美,整个水库处在一个山窝子里 ,彩石鲋不时成群结队地在水草里穿梭。记者在现场分成了三路围着水库周围寻找了近半个小时,依然没有发现水母的踪迹。听说记者在寻找水母,居民冷先生不解地告诉记者,他在这里住了30多年了,从来没有听说过这里有水母。
就在大伙一筹莫展的时候,正在水库西侧寻找的一路记者突然大声喊了起来:“快来看 ,这里有好多水母!”大伙纷纷跑过去。这里大约20平方米的水域中分布着非常多的水母,有的比陈先生的朋友发现的水母还要大,有一元硬币大小的,也有小拇指甲大小的,全都通体白色半透明状,在水中一张一缩,游动起来显得非常优雅。
发现水母的地方位于伸进水库大约10米的石台尽头,这些水母均聚集在石台的东端。记者粗略数了一下,差不多有百余只。
“桃花鱼”堪称活化石
随后,记者将拍摄的水母照片展示给青岛水族馆水母专家王玮。经过仔细鉴定,王玮表示,从外观上判断的确为桃花水母。
王玮介绍说,桃花水母诞生于约五六亿年前,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桃花水母仅由两层细胞构成,身如伞状,其伞径只有1至2厘米,也就是说,这种水母只有拇指盖大小,最大的也不过与1元硬币差不多。别看它们个头小,桃花水母的游泳姿态十分优美,好似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中国古人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桃花鱼”。
王玮介绍,桃花水母实际上是水螅体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变成水母的,水母一年当中只出现几周至两三个月时间,其余时间均为水螅体,水螅体长期附着在水底不易被人发现,直至变成水母后才会在水中漂浮活动,这种生存方式在生物学上称为“世代交替”。
水螅体从无性繁殖,到水母的有性繁殖,再回到水螅无性繁殖的一个循环过程,这个生殖过程极具研究价值。同时由于桃花水母的古老历史,在研究物种起源分化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链接
桃花水母并非“水中大熊猫”
桃花水母,古老的腔肠动物,属于无毒淡水水母。它身体中间长着五个呈桃花形分布的触角状物体,并多在早春桃花盛开季节开始出现。我国境内的桃花水母主要是索氏桃花水母、中华桃花水母和嘉定桃花水母3种。
对于民间广为流传的桃花水母是“水中大熊猫”一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高谦重申:“桃花水母算不上珍稀物种,更不是‘水中大熊猫’。”
高谦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人员能够找到的桃花水母样本和分布地区都比较少,当时的研究技术手段也很有限,因此就有人将桃花水母当成了珍稀物种,随后更衍生出了“水中大熊猫”一说。
为了彻底弄清桃花水母的分布和数量,高谦等人的足迹遍及全国9省1市。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几乎每到一地,他们都能在不同水体中发现桃花水母的踪迹,“除了江河湖泊,就连在一些小型的封闭水体里都出现过。”
调研完成时,课题组已在全国30多个不同类型的水体中发现了大量桃花水母。历时3年的研究,2006年4月,这一课题在武汉通过了验收。课题组明确提出,桃花水母并非珍稀濒危物种,只是鉴于其悠久而美好的文化情结,有必要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据《武汉晚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