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子弹到核电站 传奇青岛人与"核"共舞(图)

2012-11-07 07:0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终生铭记蘑菇云升起画面

    在1964年9月中下旬的一天,全体参试人员被集中到一起,传达了毛主席、周总理的重要指示,最后进行全员宣誓。“誓词中最后几句话是西方人能研究出来的,我们东方的中国人民一定会研制出来,西方人研制不出来的,我们东方的中国人民也能研制出来,这洪亮的声音震得地动山摇。”

    1964年10月16日,历史性一刻终于到来。在试验前,于祺光等参试人员都接到指令:眼睛不能直接对着核爆火球看,必须背向核爆炸中心,双眼紧闭,两手捂耳,呈下蹲状态,没有命令,不能转过身来。于祺光所在区域听不到倒计时读秒,所有人都焦急而兴奋地等待着,可等了半天一点声音都没有。突然,一人大喊:“爆啦!爆啦!”一阵欢呼声响起,于祺光忍不住扭头观看,只看见那朵后来震惊全世界的巨大蘑菇云向空中升腾,下面还翻滚着火球,那幅画面被永远定格在他的脑海中。“那是我人生中所见过的最壮丽画面,我当时意识到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这里面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与心血”。

    但当时于祺光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进入核辐射污染区,回收采集预先留在试验场的样品。“我们很赶时间,因为时间越久可能试验效果越差,当时没有考虑多少个人安全问题,只想着完成任务。”于祺光在核试验污染区经历了人生最为漫长的半个多小时,最后顺利完成任务。

“保驾”首座核电站建设

    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现场返回上海,于祺光继续从事核技术研究。后来,于祺光的任务开始由绝密的军事任务转变成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1970年7月,于祺光接到了参与建设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任务,担任化学组副组长。

    秦山核电站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在建设和设计中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于祺光所在组主要任务是研究核电站的安全系统和保护系统,上级领导要求就四个字——“万无一失”,这个要求对于祺光意味着连一丝疏忽都不能有。

    于祺光前后足足用了6年多时间进行相关科学研究,“核电站核燃料元件中心部分可达上万摄氏度高温,我就要想办法如何进行冷却降温,要保证冷却系统不能出问题。”于祺光介绍,秦山核电站采用的是国际上公认很安全的压水型反应堆。秦山核电站压水堆有很厚的钢筋混凝土安全壳 ,内衬密封钢板,即使反应堆出事故,安全壳也能将放射性物质包容起来,防止放射性物质向环境泄漏,而且万一失控或发生故障,反应堆会自动停堆。“秦山核电站安全设计比日本福岛核电站先进,类似福岛核电站那种事故不会在秦山核电站发生。”于祺光说。

    在完成秦山核电站科研任务以后,为了解决两地分居问题,于祺光申请调回青岛,从事军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已经退休在家的于祺光,特别喜欢看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和《国家命运》,“这两部电视剧都是反映‘两弹一星’历史的,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风云。”于祺光感慨,他现在退休生活和一般退休老人无异,但埋藏在心里的那段激情燃烧的经历,却时时让他觉得自己此生无悔。 文/本报记者 单俊楠 图/本报记者 王滨(署名除外)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