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胶东 看民俗:编,编,编草辫

2013-02-05 10:2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出场人物 杨玉兴,男,63岁,莱州草辫技艺传承人,从事草辫技艺多年的他设计出了一万多个作品,还专门设立了展览室保存,如今他经常带着作品到香港、澳门等地区交流学习。

  莱州草辫源于沙河一带农村,据记载,1500年前的沙河农民受发辫的启示,用三根光亮洁白的麦秆草制出了人字形的草辫,后人使用草辫做草帽又得名“草帽辫”。鸦片战争后,草辫成为我国最早进入西方市场的商品之一。2008年,莱州草辫被国务院批准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玉兴是莱州草辫技艺的传承人,从事草辫行业50多年。他说,在莱州当地,几乎人人都会编“莱州花”草辫。“莱州花”是将5根麦秆用拇、食、中三指指尖将麦秆挑压交叉折叠操作编成的一种花纹,是草辫最基本的一种编法。

  “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制售草辫是不少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油盐酱醋全靠它。”杨玉兴说,不要小看这些草辫,1915年,莱州草辫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特别奖,被誉为世界最优质草帽辫。

  新中国成立初期,莱州也出现了许多能工巧匠,创新出细不超两毫米的“细扩草”、“扇子面”、“筛子”、“粽子”、“蜈蚣”等品种。各种草辫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莱州草辫在传统的麦秆草辫、草帽、提篮等基础上,又相继增加了茶垫、坐垫、地席、门帘、果盒、纸篓、拖鞋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等,受到欢迎。

  退休后的杨玉兴租了一处250平方米的厂房,将这些年他设计出的草辫制品都陈列在这里,一万多个草辫制品,没有一个重样的。杨玉兴给它们编上编号,进行展览。除了原色的草辫制品,还有各种颜色拼接的造型,杨玉兴还加入了巴西草、皮革、毛线等材质,草辫制品多种多样,散发出时尚气息。

  “草辫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十分费劲。”杨玉兴拿起一个草辫做的手提包告诉记者。在选料上,首先要选取浇水较多、秸秆松软且细长的秸秆。等到秸秆收回来后,不能直接用,要将内层的秸秆一节节地择出来,一般一根秸秆只能择出两三节可用。择好的麦秸在水里浸泡至松软,再经过漂白或染色,才可以用来编制 。此外 ,还要将麦秆压平,再用小刀顺着纤维削,或将它斜剪成片,用来贴制禽鸟和花卉。

  “与过去相比,目前在莱州从事编草辫的人并不多。70岁以上的老人是高端生产、传承者,草辫艺术的精华大多被他们掌握,年轻人还没有能接手的,健在的老前辈每年都有辞世的,能制作比较复杂的草辫工艺品的人正在逐年减少。”杨玉兴告诉记者,由于编草辫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创造力,年轻人要想学习,耐得住寂寞是入这一行所必需的素质。这种技艺如果再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再过些年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文/通讯员 曲建鹏 图/本报记者 孙传浩 记者 陈界交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