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黎栋国3月2日表示,限制携带
奶粉措施实行后,截至2日8时,当局共拘捕25人 ,包括 17名香港居民及8名内地人 ,检获115罐奶粉。据黎栋国介绍,这些奶粉全部经X光机查获,但至今未发现违例携带散装奶粉的情况。
内地购买者比例下降 香港特区政府新修订的《2013年进出口规例》1日起正式生效,年满15岁的离港人士每人可携带净重不超过1.8公斤(约两罐)的婴儿配方奶粉,违例者可被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两年。
据特区政府海关助理关长俞官兴介绍,香港海关特别调动了大约200名人员加强前线巡查,抽查旅客行李,并在沙头角、文锦渡、落马洲、深圳、中港码头、落马洲支线等9个口岸设置了14台X光机,加快检查速度和准确度。据悉,截至2日8时,当局共拘捕25名违规带奶粉出境者。
记者发现,“限带令”生效后首日,香港上水地铁站人流与往日相比明显稀少,携带手推车与大型行李箱的乘客更是寥寥无几。
不过,记者从多家零售商处了解到,虽然内地购买者比例有所下降,“限带令”对香港奶粉销售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因为不少零售商已经先行推出了限购措施。
香港屈臣氏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表示,“限带”新规定生效后,屈臣氏店内奶粉的销量并没有明显波动。她还表示,屈臣氏实行奶粉限购政策已有若干年,目前所有顾客在屈臣氏选购任何品牌的奶粉都不得超过四罐。
香港友诚中西大药房的店员陈先生说,该店近期奶粉的日均销量约为15罐,“限带令”实施后,销量和往常差异不大,内地买家和香港买家各占一半。他还表示,之前内地购买者占八成左右,但药房有意为本地人保留货品,规定内地人购买奶粉的数量不能超过3罐。
携超额奶粉离港被罚款 一名47岁男子非法携带婴幼儿配方奶粉离境,2日在荃湾裁判法院承认控罪,被判罚款5000港元,9罐净重共8.1公斤奶粉被充公。
香港海关1日在深圳湾管制站出境大堂拦截该名男子,在其随身行李内搜获11罐净重共9.9公斤的配方粉,超过法例规定的1.8公斤上限。由于他未能出示有效出口许可证,因此被海关人员拘捕。
带点奶粉遭拘捕国内乳企可知耻 香港奶粉“限带令”出真格,已有25人因违反新规遭拘捕。想到那一罐罐被截获的奶粉,是又恼又心酸。香港有人说 ,“限带令”也属无奈,因为香港的奶粉货架经不住内地消费者轮番扫货,港府此举是保护当地的孩子。可内地的孩子,又怎样保障他们的“安全奶粉”?可怜天下父母心 。当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让我们的神经变得有些麻木时,唯有为了孩子,我们不敢有半点敷衍,这才费尽周折越洋求购,却遭遇种种“围追堵截”。想问问内地乳品企业和监管部门,这些年轻父母无奈而又曲折的“悲催”,是否让你们感到丝毫的羞辱?
我们也知道,就算国内乳业想重整旗鼓,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我们嗷嗷待哺的幼儿却不能等,从这样的实际出发,海关、税务、物流部门能不能降一点门槛,让进口奶粉不再那么昂贵?能否少一点“成本叠加”不要把它“加”成奢侈品?真心期待我们的“父母官”们,能使出“吃奶”的本事,让国人在“吃奶”时不再被逼回到计划配额时代。
质疑
披上“洋皮”,就产“洋奶”了? 境外“洋奶粉”针对国人的“
限购令”频发,一来激起国人通过更多海外渠道扫货,二来也让一些嗅觉敏感的内地商人看到了商机,在境外披上“洋皮”就能以本土奶粉混个“留洋背景”,然后回到国内市场成功“逆袭”。
如今,在海外注册一个公司或品牌,请当地工厂代为加工,再给产品取上一个洋名——越来越多的国内乳品企业“暗渡陈仓”、披上洋装,堂而皇之地再把这些“山寨”洋奶粉进口回来销售。
专家指出,贴上“洋标签”就好卖,反映出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偏见和不信任感根深蒂固。
然而,盲目相信洋奶粉,不辨正品和山寨,消费者仍免不了上当受骗。
“2008年以前,新西兰的奶粉品牌只有5家左右,现在已飙升到20余家;澳洲以前奶粉的品牌也非常少,现在有七八个之多。其中很多新增品牌背后都是华人企业,找当地企业贴牌代工,专供中国市场的。”乳业专家王丁棉介绍说。
他指出,披上了“洋马甲”之后就可以赢得更多的信任和市场,这些奶粉经营者看中的正是中国巨大的奶粉市场和高额的销售利润。“外资对市场控制能力的增强以及消费者对进口产品‘一边倒’的青睐,让国内企业纷纷选择‘借道海外 、曲线救市’。”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说。
然而,萝卜快了不洗泥,必然造成对品质控制的放松。2012年,多款洋奶粉曾被检出不合格而被销毁,其中很多都出自这样的代工品牌。
王丁棉说,生产能力有限、原料供应量有限,而需求却大幅增加,对品质的控制难以做到细致入微。海外生产商往往会“优先自有品牌”,对贴牌产品的质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太负责任。
事实上,对于消费者而言,最根本的衡量标准不是“真假外衣”,而是好的品质。
“黑猫白猫,能抓耗子就是好猫。”宋亮说,对于所有奶粉企业而言,坚守质量就是底线。只要是能够提供高品质产品的奶粉企业,都将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反思
“吃奶”何时能摆脱“洋”魔咒? 国产奶粉无法令人放心,“洋奶粉”在国内售价太高,而如今各种“限购令”“限带令”频频出现,年轻父母的心头怎么就摆脱不了奶粉的“洋”魔咒?
一罐在荷兰本土售价折合100元人民币左右的奶粉,即使加上税、代购费用和邮费,价格也比国内要便宜三成左右。究竟是什么让洋奶粉的价格,一进入我们的国门就像着了魔?商务部商务预报系统显示,截至2012年12月21日,全国国外品牌婴幼儿奶粉零售均价为200.71元/公斤,而国产品牌零售均价仅为153.79元/公斤。
虽然已经价高不少,但洋奶粉的价格仍然能涨就涨、想涨就涨。数据显示,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品牌奶粉就进入集中涨价期,包括美赞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都在10%左右,不少洋奶粉价格达到300元以上 ,一些奶粉价格甚至“奔五”。
其实,洋奶粉涨价的理由中,看似靠谱的成本论不一定站得住脚。上海市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分析说,与国内相比,国外乳业饲养成本可能更低;而且根据统计,全球原奶均价并没有呈现明显上涨趋势,饲养成本也有所降低。事实上 ,伴随汇率、关税调整,国内进口成本也逐年降低。
“不能把洋奶粉价格的‘虚高’,全部怪罪于关税。从新西兰进口奶粉是免关税的,但国内外价差依然巨大。”汪蔚青说,对利润的贪婪、故意在华维持高端形象、极少打折的定价销售策略,渠道成本高昂、消费者“只买贵的不选对的”的消费心理,都是造成价差的原因。
洋奶粉涨价最“硬气”的理由,仍然是在中国市场绝对的话语权。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分析师陈连芳认为,洋奶粉涨价的底气,主要是由于国内的刚性需求未减,即使已经质疑其涨价理由,但消费者仍然不得不选择承受高价。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说,多起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犹如惊弓之鸟,在食品问题上变得更加谨慎 。由于缺乏对产品信息的准确认识,消费者普遍将产品安全与“价格高、纯进口”画上等号,导致婴幼儿奶粉市场陷入了“你涨我也涨,相互攀比涨价”的怪圈,不能自拔。
专家认为,洋奶粉和国产奶粉之间的“较量”,事实上是一种信任度的较量。国产乳品行业在为前些年的信任透支“埋单”。与其迫使“易涨难跌”的洋奶粉“降价”,不如从根本做起 ,国产乳业应“潜心磨剑”,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本版文均据新华社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