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乡医练就打针"一扎准" 难顾家庭最对不起女儿

2013-03-07 11:1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都说男人心怀天下,女人同样做得到兼济苍生。37岁的铺集乡医郭爱妮,跟随父亲练得打针“一扎准”,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都爱跑远路来找她打针。病人再多,郭爱妮也能保持态度谦和,热心肠无人不夸。为争取时间照顾病人,郭爱妮吃饭从不超过十分钟,过春节也只休息了一天半。身为母亲和妻子,郭爱妮坦言最对不起女儿,最大的心愿是全家能坐一起吃顿饭,聊聊天。

  打针绝活“一扎准”

  3月5日下午,本应是病人少的时间,而胶州铺集镇张家屯村卫生室的两间诊室里却坐得满满的。记者询问才知,很多病人是从其他村过来的,慕名来找乡医郭爱妮打针。“郭大夫打针是一绝,不管多么难找血管的手,第一针下去就能扎准,还觉不出来疼。”满屋的患者围着记者对郭大夫赞不绝口。

  冯大爷告诉记者,郭大夫的这门绝活最讨孩子喜欢,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打针少受罪,跑远路送到这里打针,“连小孩都知道她手艺好,来这里点名只让郭大夫打。”

  听到这些称赞,不善言谈的郭爱妮只是笑笑。她告诉记者,打针是跟着同样是乡医的父亲学的,扎下第一针是在17岁。那时刚中专毕业,跟着父亲学医,一位邻居大妈愿意主动伸出胳膊让郭爱妮试试,郭爱妮鼓了鼓勇气,找准血管扎下去,想不到扎得挺成功,“从那以后有了信心,打针越来越顺手。”郭爱妮说,对一些很难找血管的手,要靠手感摸,这需要常年临床积累的经验。

  出了名的热心肠

  郭爱妮说,父亲就是一位受乡亲爱戴的乡医,自己不但从父亲身上学到医术,还有热心助人、担负责任的医德。提起郭爱妮,村民们的评价是从不发火,对谁都乐呵呵的,病人哪里不舒服都记心里,时不时过来问问。

  2011年一天,赵大娘6岁的孙子被车撞倒,送到卫生室,郭爱妮一看情况不好,得马上转到胶州市区医院。来不及等120,郭爱妮自己开着车把孩子和家属送到胶州的医院,又把赵大娘送回家,路上带着护士给孩子做简单急救。事后没要一分钱,赵大娘没能还这个人情,让她一直心有愧疚。

  类似的事数不胜数,正在陪儿子在诊室里打针的张女士拉着郭大夫不停地感谢。就在前一天,张女士儿子不停地咳嗽,到夜里咳出一口血,吓坏了张女士。当时已经凌晨1时30分,张女士立马想到郭爱妮 ,给她打了个电话,郭爱妮二话没说让其赶紧把孩子抱到卫生室,检查孩子患的是喉炎,张女士才放心。“那个时间麻烦郭大夫真是不好意思,但人家一句埋怨的话也没有。”

  吃饭不超过十分钟

  郭爱妮医术好出了名,来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郭爱妮也越来越忙。来看病的人太多,卫生室的面积跟着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两间输液室,到现在四个大房间。就算这样,还经常病人多得没地方站。为了节约时间照顾病人,郭爱妮吃饭的时间从不超过十分钟。总是丈夫做好饭以后,郭爱妮匆匆回家吃几口就往卫生室赶。实在来不及吃饭,丈夫就带着女儿拿着饭 ,送到卫生室吃。为这,丈夫颇有微词。

  按照规定,郭爱妮每周可以休周五和周日的下午,在丈夫李金凯印象里,从没记得她休息过,每次刚要休息,又有新病人来。“就连今年过年,总共只休息一天半。”李金凯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道,郭爱妮腊月二十九早晨没顾上吃饭匆匆到了卫生室,到下午2时30分左右才回家吃上口饭,直到晚上都在打扫卫生,大年初一上午和初二下午休息了半天,除了回婆婆家一趟,哪也没去,初三便开始上班。“有时候想拖着她休息一次,但她惦记着病人,回家休息心里也不踏实。”

  最想全家吃顿团圆饭

  郭爱妮的忙,让诊室里正在打针的大爷大妈们都看不下去了,纷纷“指责”她把女儿扔家里不管。记者了解到,郭爱妮有两个女儿,大女儿14岁,因为太忙没时间照顾,五年级时就被送到胶州市区的寄宿学校上学,每周只周末回家。小女儿刚2岁半,白天由郭爱妮的母亲照看,晚上丈夫接回家。说起两个女儿,一直笑呵呵的郭爱妮眼里泛起泪花:“大女儿去城里上学,我没能去看看。有一次,她婶婶去胶州时顺便去看她,回来跟我说孩子一个人坐床上低着头发呆,看着真可怜,我听了流了一夜的泪。”

  郭爱妮是村民们的依靠,这背后付出最多的要数她的丈夫。照顾女儿、照顾家庭都落在丈夫的肩上,在丈夫眼里,他总“抢不到”妻子的时间。丈夫李金凯记得,有次诊室里人不多,他和郭爱妮一起送大女儿回胶州学校,还不忘给一位住在胶州的病人带吊瓶。

  对家庭的亏欠是郭爱妮最大的心事,她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一顿饭,聊聊天。

  文/图 记者 陈燕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