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建起“人民纪念馆”

2013-04-05 10:16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 本报记者 张海峰 赵洪杰 

    本报通讯员 马勇

    4月4日下午,阳信县水落坡镇小刘村52岁的村民刘同和,来到村里的“劳动人民纪念馆”,为他已过世的六位老人“扫墓”,在专门的祭奠室,三炷清香,寄托了他对亲人的思念。

    小刘村距阳信县城约25公里,地处三县交界。共有居民近500人,耕地760亩,其中林地13亩,位于村东的“劳动人民纪念馆”占地2000多平米,四周松柏青青,是一座琉璃瓦墙的仿古建筑,也是集骨灰存放、祭奠、丧事办理于一体的综合殡仪服务场所。

    村支书魏国臣介绍,纪念馆所在地原是村里的公共坟地,由于缺少统一规划,越埋越乱,到2011年,不到200个坟头占地近40亩。村里早想重新规划祠堂墓地,但至少20万的建设资金成了“拦路虎”。2010年底,因一条铁路从村北穿过,占用部分耕地,村里得到一些补偿款。2011年初,阳信县出台政策,鼓励村和社区兴建“劳动人民纪念馆”,每处可给予3万-4万元的奖励补助。

    于是,小刘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从补偿款中拿出一部分加上县里的奖补建公益性纪念馆,获得绝大多数村民赞成。2011年9月纪念馆建成后,原已故140多名村民的骨灰盒相继迁入祠堂铝合金骨灰存放橱,之后身故的10多名村民遗体火化后也全部存放其中。由于部分群众仍有入土为安的观念,2011年底,在纪念馆旁,村里又划出3000平米,建设了一个小型公墓,目前也已投用。

    纪念馆建成后有啥好处?刘同和说,现在纪念馆内有接待室、男孝室、女孝室、祭祀处、厨房,各类设施也一应俱全,除了火化和购买骨灰盒,其他丧事都能在此体面解决,村民不用再自行搭灵棚、请吹奏、租用设施等,丧葬费用从最少四千元减少了一多半,丧事花费时间减少1/3,村民对此都很欢迎。魏国臣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包括公墓在内占地只用了原有坟地的1/8,目前节约的30多亩土地全部复垦。最近,邻村甚至邻县的村民都有人来打听,希望将亲人骨灰安放在这里。

    近几年来,阳信县提出了抓火化和取缔棺木、建“劳动人民纪念馆”三步走的殡改思路。全县火化率由2008年前的20%提高到2011年的100%;2010年取缔了全部棺木生产经营业户;2011年至今已建成村“劳动人民纪念馆”6处,另有两处正在建设中的纪念馆以社区为单位联建,服务的村分别达到37个和49个,还有一些正在规划中。

    阳信县民政局副局长张宝亮介绍,殡葬改革涉及每家每户,实行由骨灰入土到入室的殡葬方式,前提是必须有能够满足群众离世安葬、追先祭祖需求的公益性设施,以此逐步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殡葬法规,树立文明祭祀殡葬的新风。

相关阅读

纪念馆 小村 阳信县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