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抢抓机遇背水一战 “东融西借”奋力赶超

2013-04-25 10:06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将发展速度、GDP占比、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县域竞争力等核心指标与其他城市对比,聊城人发现多项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感到“脸红、心跳、坐不住”了。

    4月12日-14日,聊城市委十二届四次全委会发出“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先行区”总动员令,提出向东,高效配置先进发展要素,全方位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向西,借力国家级中原经济区大舞台,拓展市场、延伸腹地,通过实施“万亿工业”、“县域突破”等八大支撑战略,三年内进位争先,跨越赶超,奋力抢占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制高点。

    融入省两大区域发展战略

    东阿阿胶、时风集团、中通客车、信发集团等聊城市巨无霸企业内,来自济南的“星期日工程师”越来越多。这种景象宛如上世纪助力苏南工业大发展的上海“星期日工程师”,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促进了聊城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对接。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是以济南为核心,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周边6市组成的圈层区域。经过交通、信息、产业等要素融合,该圈层产业协作日益紧密,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去年仅6市在济南注册的大型企业总部就超过70家。

    “特别是济南市确立构建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体系后,一些制造业、园区急需转移出去,为聊城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新机遇。”省服务业办公室负责人陈清华告诉记者,济南的现代金融、科技开发、现代物流、软件服务外包、工业设计等新兴服务业,对圈层产生辐射与带动,亦为聊城提供了新机会。

    “充分利用省会济南和东部先进市在产业、资金、技术、人才上的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是提升聊城产业层次,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关键所在。”市委书记林峰海介绍,做好“东融”文章,西部新经济隆起带建设亦不容忽视。数据显示,涵盖枣庄、济宁、德州、聊城、菏泽5市的西部隆起带,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其中煤炭储量占全省80%,水资源调配能力占全省36%,形成了工程机械、有色金属、专用汽车等产业体系。该经济区一方面处于产业大发展机遇期,一方面处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城镇化优势的关键期,“聊城融进去,就会顺势而为,获得新发展。”

    为构筑融入两大省级战略发展的大平台,聊城市划出经济技术开发区、茌平县、东阿县“三角区”的100平方公里,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投资就达209亿元,实现交通通信及要素市场、公共服务一体化,打造承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带动聊城加快对接、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山东西部新经济隆起带。

    借力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

    善于借力,是激发内力、增强动力,实现区域发展的要义所在。此前,国家将聊城纳入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为聊城借国家战略之力实现自身大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

    省政府调研室苟成富处长认为,借好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利用等方面享受的扶持政策,聊城等鲁西地区必会成为新一轮山东发展的新高地、新热土、新龙头。

    “用好国家赋予聊城的中原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地区性交通枢纽、重要产业基地、鲁西内陆开放试验区、区域合作北部门户等功能定位,积极争取在项目审批、基础设施、资金配套、转移支付等方面享受中部地区政策;发挥聊城在区位、交通、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中西部交流合作,借船出海,借梯上高楼,是聊城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路径。”市长王忠林介绍,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跨越发展,这与聊城实现科学、跨越的目标完全吻合。

    不止如此,聊城市已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据统计,去年聊城完成GDP2000多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677亿元;粮食实现“十连增”,产量达到116亿斤;蔬菜总产达1440万吨,位居全省第一;一批重大交通、产业项目支撑起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为聊城借力中原经济区发展优惠政策,拓宽市场,实现跨越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八大战略”激发内力

    然而,一个让聊城人羞于提及的事实是,在近年全省各市竞相发展的赛场上,聊城的发展速度明显慢了。数据显示,去年聊城GDP只占全省4.3%,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2.6%,明显低于全省6%的人口占比,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过去聊城人常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现在标兵越来越远,完全意义上的追兵已经没有了。”聊城市发改委主任孙兰雨介绍,去年,聊城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4亿元,只是青岛的1/6,烟台、潍坊的1/3,淄博、济宁的1/2;与曾经并列甚至是“追兵”的市相比,聊城财政收入也少于枣庄、德州、菏泽、滨州。在全省140个县(市区)中,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过100亿元的县1个,过50亿元的10个,过30亿元的31个,过10亿元的94个,而聊城市只有3个县过10亿元,最多的茌平县也仅有18.8亿元,多数县在全省的位次不进反退。

    “如此下去,聊城不仅是‘不进则退’,而且是不快进、大进就是退。”聊城的干部群众表示,现在已“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了,必须抢抓机遇,谋求发展,背水一战,实现跨越赶超。

    顺应聊城人民不甘落后,跨越赶超的强烈愿望,聊城市委十二届四次全委会决定,通过推进大开放、建设大园区、实施大督查、作风大整顿、营造大氛围五策并举,全力培育以百亿元大项目、千亿元产业园和千亿元大产业为支撑的“万亿工业”战略及“双百”大城市、立体大交通、生态水城、农业龙头带动、服务业倍增、县域经济突破、民生优先等八大富民兴聊战略,切实打好东融西借、跨越赶超三年攻坚战,努力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先行区,实现富民强市“聊城梦”。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