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最早书画社叫"少海" 市民收藏30余套作品

2013-05-09 10:1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发起人之一史成荫为宋怡素父子三人画的像。(翻拍)



少海书画社部分成员合影。(翻拍)



    提到“少海书画社”,很多市民都感到很陌生。这个成立于近百年前的团体,却是青岛最早的书画社团。青岛老字号帽庄“盛锡福”的创始人刘锡三 ,就是书画社的发起人之一。尽管这个社团只存在了7年的时间,发起人因战乱等原因各自散去,但青岛一位收藏家却先后6次赴北京、天津等地,用了3年多的时间搜集到30多套少海书画社作品,希望借这些补写百年前的一段青岛美术史。

    藏品弥补一段历史空白

    艺术品投资市场的繁荣,让市民们见惯了文化街画廊林立的景象。那上个世纪20年代,青岛的字画创作 、交易、画展是怎么进行的?又活跃着哪些书画名家?

    “青岛建置以来,很多历史资料丢失,文化传承出现割裂,许多画家也去向不明 ,我手里的30多套藏品,几乎可以复原青岛上世纪20年代的书画社原貌,把这段历史补上。”8日上午,收藏家赵敦玲翻开一本陈旧的签名薄说,这个书画社名字叫少海书画社,成立于1927年初春,是史料可以查到的青岛建置以来成立最早的书画团体,他手里的藏品不止这本签名簿,还有成员相互交流的作品,甚至当时的画展宣传册都非常齐全。

    “盛锡福”老板是元老之一

    赵敦玲收藏的两本书画册,更能清楚地展现少海书画社成立时的概况,当时一共有21位发起人,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刘锡三。

    “说起刘锡三,很多青岛人都很熟悉,他就是著名老字号‘盛锡福’的创始人。”赵敦玲介绍,其他发起人中,胶济铁路的员工有13人,包括赵德三、宋怡素,两人资料都可以在档案馆查到,宋怡素是当时青岛胶济铁路第一段段长,还有胶澳中学(现青岛一中)的美术教师。

    书画册中的章程规定了严格的“社规”:少海书画社主要进行金石书画研究,在每晚6时以后或星期天,社员可到社内习画,为书画社成员作品组织展览;社员每月至少交3件作品,所得润笔提五成作为“书画社”基金。

    按照当年的行情,书画社的作品每平方尺以银圆计,工细山水3元,写意山水2元,工细花鸟3元,写意花鸟2元,工细人物3元,写意人物2元。“这样算下来,一幅四尺的山水中堂大约要20块大洋,这在当年是不小的数目。”赵敦玲说,到了1934年 ,因为政治和经济原因,核心人物宋怡素流落到北京 ,少海书画社就解散了。

    辗转北京天津购得真品

    这些珍贵的资料,赵敦玲是怎样得到的呢?“大约10年前,我听说宋怡素的后人住在北京,第二天就赶紧坐飞机赶了过去。”赵敦玲说,经过近3年的接触,宋怡素的后人才答应将藏品转让给他,由于少海书画社成员较多,作品也多,听说有些发起人去了天津 ,赵敦玲又跟了过去,淘到了不少作品。

    在所有的藏品中,“宋怡素父子三人画像”是赵敦玲很喜欢的,这是书画社发起人史成荫亲笔所画,发起人刘序易创作的一幅山水扇面、宋怡素当年使用的名片,也被鉴定为不可多得的藏品。

    赵敦玲说,少海书画社不少发起人与成员,和张伏山、高小岩等都有师承或亦师亦友的关系,对研究青岛美术史的价值可想而知。“我还有一个愿望,希望能找到一个展馆,把这些资料展览出来,免费向市民开放”。

    如果您身边也有默默无闻的藏家,他们的藏品背后有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请尽快联系我们。您可拨打电话13573272035,或将藏品照片发送到邮箱bandaolst@126.com ,“藏在青岛”期待您的参与。

    文/图  记者 王爱科 刘姝婷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