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文学硕士改学电焊 回炉学做蓝领(图)

2013-08-02 06:4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 李强在操作电焊。 ▲课余时间李强已收起最爱的古籍文献,改成攻读与电焊有关的专业书。



  34岁的李强,高高瘦瘦,站在人堆里,普通得让人无法认出。这位青岛大学文学硕士,在毕业五年之后,决定改学电焊。7月30日,他读研时的老师——70多岁的教授徐鹏绪亲自把他从青岛送到了莱芜技师学院。当青岛上万元一平米的房价与他最喜欢的《文心雕龙》同时摆在他面前时,他做了这个“颠覆性”的决定。

  这是他的勇敢,也掺杂着一点无奈。

  电焊班来了个硕士 

  8月1日下午,在莱芜技师学院的教学楼里,李强硕士开始了他的第二堂操作课,他要学习的是手工电弧焊的操作。像许多我们见过的电焊工一样,他穿着工作服,带着皮手套,一只手拿着防护面罩,一只手操作着焊条 ,在钢板的表面燃起一团耀眼的光。

  后面,他的老师,曾为莱芜技师学院毕业生的石峰,穿着与他同样的装备,认真地看着他的每一步操作。“要稳,要压住。”一根焊条燃尽之后,石峰凑过去对他说。

  他憨憨地笑着,不说话,只是点头。手中很快换上了另一根焊条,重复着操作程序。“电焊讲究手腕的灵活度,写书法好的人学电焊有优势,电焊好的人练书法学得也快。”石峰边看着李强的操作,边跟记者说。

  这几天,李强成了学校的名人了。莱芜技师学院官网的显要位置,已经挂上了关于李强的新闻。引荐他来学院的副院长陈明光,忙着接待各路前来采访的记者。在饭桌上,学院党委书记王圣林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李强说:“不达到我们学院的最高标准,不能毕业。”而他只是腼腆地笑着,给书记倒水。

  在学院里,李强享受到了以前从未享受过的待遇。还未开学,学校就委派了老师专门对他进行教学辅导。在开学之后,他可以拥有一台专属的实习机器。而且,老师还为他量身定做了专属于他的教学计划。财务处副处长刘延峰还建议,开学的时候,让他作为学生代表上去讲话。“这是我们学校乃至全国第一个硕士生来学技术的,他的到来对于我们的学生本身就是一种鼓舞。”

  在此之前,这所已经建立28年的学校里,新生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高中生都很少。

  李强有些蒙,他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决定能够引起这么大的波澜。他毫不讳言,之所以要学电焊,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项技术所能带来的高工资。之前他上网查看了许多招聘电焊工的广告,“工资很高,我觉得工资不会低于一万。”

  当然,他最想的还是技术移民。在电焊这个行当,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算难。媒体刚刚报道,济南的一个村子,有上百电焊工通过技术移民去往了澳大利亚。

  最差的结果,他也是希望回到青岛,在一个跨国企业或者大国企里,谋得一份电焊工的工作。他注意到,像马士基之类的航运企业,每年都会大量招聘电焊工。

  当年,读书只为走出农村 

  在决定学电焊之前,李强经历过六种不同的职业:老师、广告策划、房地产公司文案、记者、秘书和行政专员。这些职业,都跟他一直学的中文有关系。但他总觉得,不如意。

  1998年,他考入滨州师专中文专业。那时候的他,只是想走出农村。因为他数学不好,所以在高中分文理的时候,他选择了文科,那样更容易考上大学。“考上个大学 ,就走出农村了。”

  小时候,从城里亲戚的身上,他觉出了城市人的好。“城市人不用干活”,而他从很小的时候,就要每天早起去跟父母一起卖菜。

  两年专科上完之后,他得偿所愿,走出了农村。但生活,依然艰难。

  2001年的夏天,他去上海想找份工作。但在人才市场看遍每一个职位,才发现自己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连一家商场招聘售货员,也要求英语四级。”他有些自惭形秽,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提高自己。

  后来,他又去了北京,同样一无所获。他回到了滨州,也并没找到什么合适的工作,只是在一家学校做代课老师。

  “用人单位挺看重学历的。”于是,他决定提高自己的学历,一边工作一边复习考研。两年的专科学习已经使得他有了自己的方向,就是古籍整理——他喜欢读古籍。他报考了聊城大学的这个专业,2003年1月参加研考,成绩很糟糕。而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下一年的1月,他没有勇气再走进考场。

  这期间,他已经通过自学考试,把自己的学历从专科提高到了本科。2005年1月,他再次考研,报考的是青岛大学的现当代文学专业,并最终如愿以偿。

  读研时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是他的同班同学,之后,研二结婚,研三儿子出生,那时是2008年,他30岁,有妻有儿,没有工作。

  “压力很大。”他说。他想找一份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海投简历没有回音;他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连笔试都没过。他突然发现,他所学的现当代文学专业,并不是公司们迫切需求的专业。

  他读研的时候,学习并不算差,他曾经参与了由徐鹏绪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的国家课题,最后这个课题获得了国家优秀课题奖。

  但除了在古文方面的造诣外,他没有任何一技之长。那个时候,他一遍一遍地读佛经,借以寻找内心的宁静。

  他觉得,学校里学的东西,对于就业而言,“没有太大作用。”他们班三十多人,在毕业前定下工作的只有一两个。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