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阴沉的天空飘着细雨,似是在表达对
逝者的哀戚。在
八大峡码头,哀乐低回,祭文荡肠,汽笛长鸣,564位逝者的骨灰在花瓣的簇拥下,融入
大海,回归自然。昨天,青岛市2013年秋季
海葬公祭在这里举行, 1800多名逝者家属参加,外地参与者就有300多名。市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表示,随着观念的改变,海葬这种方式越来越被众多市民接受,这次海葬是我市自1991年开始实行以来的第68次海葬,截至目前8464具骨灰撒入大海,参加群众约3.7万人。
????海祭全程体现环保
昨天清晨6时左右,天空开始下起细雨,在八大峡中苑码头,市殡仪馆工作人员早早来到现场布置,他们将逝者骨灰一一摆放整齐,等待家属来领取。
记者注意到,用于存放骨灰的白色盒子上分别写了编号,并注明了逝者名字、年纪和家属名字等信息。记者发现,用于盛放骨灰的盒子除了白色纸盒外,还有部分莲花状的白色坛子。市殡仪馆工作人员表示,这种骨灰坛是用一种特殊的可降解的陶泥制成,遇水几分钟后就能融化,使用了骨灰坛后就不需抛撒骨灰,直接将盛有骨灰的坛子沉入大海即可,不过这种骨灰坛要收费,所以供家属选用,不过从今年春季海祭首次使用以来,越来越多人选用,这次海祭就有60具骨灰使用环保骨灰坛。
记者还注意到,整个海祭现场处处体现了环保的理念,这次家属们获赠的鲜花不再是用塑料纸包装的,而是将花瓣一片片撕下放在花篮中,将鲜花花瓣撒入大海后,花篮还要回收利用。
????让逝者从此和大海为伴
上午8时30分,在庄重的公祭仪式结束后,首批参与海葬的逝者家属依次上船,伴随着礼炮的奏响,6艘海葬船缓缓驶向前海。小雨一直在不停地下着,船上的人们大都沉默着,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航行,船只到达指定的海域附近时停了下来。逝者家属有序排队,走向固定在船体一侧的漏斗的装置,小心翼翼打开骨灰盒,将鲜花混入骨灰中,通过这一装置一起撒向大海。
"爸,你可以安息了,你不是一直喜欢大海吗,从此以后就和大海为伴吧。"在船舱中,记者注意到一对夫妇边撒骨灰边小声祈祷。男子叫陈祖旺,家住市北区,今年50岁了,他是和爱人一起来安葬父亲的。"海葬是母亲提出来的,因为父亲生前就很喜欢大海,母亲就说让他与大海葬在一起。"陈祖旺说,他们家人对此都很认同,他们认为安葬方式并不重要,也没必要非要有墓地有碑文,重在心意,有些怀念放在心里就好,他和妻子都商量好了,将来他们不在了就将遗体捐出来,希望去世后能为社会做点事。
实现父母看海的愿望
在船舱中,记者注意到一名年轻女子一直在默默垂泪,她身边还坐着一名七八岁的女孩,女孩很懂事地为妈妈擦去眼泪,女孩是和爸妈一起从德州赶来的,到海上为姥姥姥爷送行。
"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陪二老到海边看看,没想到他们就这么突然走了,我只能让他们去世后来看大海了。"这位名叫卢云美的女子忍不住自责起来,她说今年年初,刚满60岁的父母突然间相继病世,这对于家人来说打击很大,情绪一直很低落。卢云美说,父母生前从没看过大海,当时也说过很多次,等退休了就带他们到青岛看大海,可没想到两人突然患了重病都走了。卢云美说,后来通过媒体得知青岛这边有海葬,她就想既然父母生前没看到大海,那么去世后就把他们葬在大海,将来她和家人想父母了,就来青岛的海边看看,带上鲜花祭奠一下,也算了了他们一桩心事。
8464具骨灰撒入大海
据悉,本次海葬是我市自1991年开始实行以来的第68次海葬,约有1800多人参加,骨灰撒海564具,分4批次30艘船进行,是我市历年秋季海葬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海葬改变了过去"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实现了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的生命定律。从1991年第一次海葬至今已有8464具骨灰撒入大海,参加群众约3.7万人,参加海葬的人也在逐年增多,从起初每年不足100具,到现在每年有上千具骨灰撒入大海。为推进殡葬改革,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海葬,青岛市自2010年10月1日起,对本市居民实行免费海葬,三年来,骨灰免费撒海共3492具,财政补贴约170多万元。
据了解,我市每次海葬都有一定数量的外地人参加,虽然非本市市民将收取500元费用,但参与海葬的外地市民表示,这点费用比购买墓地少了很多,而且最关键是这种方式环保,不占用土地,还能完成逝者生前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