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房产商争相参与李哥庄镇的小城市建设,小区建得有模有样。
文/片 本报记者 陈之焕
李树森已经在李哥庄镇生活了58年,眼看着镇里帽子工厂片片而起,高楼遍地,小镇要变城市,未来出行要坐什么样的车,生病要去什么样的医院,孙子上学去哪里……这一切都让58岁的李树森充满向往。
A 生活
住上商品房,楼盘任意挑
李树森的儿子李怀远准备明年结婚,今年,已经退休的李树森与老伴一起为儿子挑选起新房。“家里有房子,可儿子结婚,还是应该买套新房子给他。”李树森告诉记者。
9月6日,记者与李树森老两口一起去看新房,走在宽敞的大道上,旁边成排的楼房以及大量正在开工建设的工地,怎么也让人觉察不出这是一个小镇,完全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城市。在李哥庄最大的楼盘青岛风景,近百万平方米的一期楼盘已接近完工,二期正准备开建。整个楼盘有13个居住组团,各个组团采用不同的建筑风格。“这里的房价在3000—5000元/平方米,新式小区,符合年轻人的要求。”李树森说,看完这个楼盘他和老伴再去看其它楼盘,全镇有26家楼盘,选择余地很大。每个楼盘都配有车库、供暖、燃气等,设施跟大城市的一样,很方便。
李哥庄镇位于青岛市近郊、
胶州市东北部,总面积75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由于帽子产业发达,10万人口中,有60%为外地人,在李哥庄工作、定居。也正是这样的帽子小镇吸引了11家地产商入驻,开发出26个商业楼盘。28岁的李军来自四川,在李哥庄一家制帽厂工作,月收入3600元。今年,李军与妻子以4000元/平方米的价格在李哥庄买了房子,扎根李哥庄。
李树森的儿媳妇是位贵州姑娘,大学毕业后来到李哥庄,在镇上的一个帽子工厂做销售经理。“我们这的很多媳妇都是外地的,南方姑娘漂亮。”说起儿媳妇,李树森和老伴掩饰不住心中的满意。
B 经济
对于58岁的李树森来说,帽子已经陪伴他走过了近30年,从自己成为帽子工厂的首批工人,到现在孩子们也在帽子厂工作,李树森对帽子工厂有着特殊的感情。
“刚开始那个时候基本上靠手工,工厂的设备也比较落后,甚至全镇挨家挨户缝帽子。”李树森清楚地记得,当时的金冠帽厂是个什么样子,他第一次学习缝纫是什么样的感觉。
从第一笔帽子订单开始,现在,制帽业已发展成为李哥庄的支柱产业:全球每10顶棒球帽有3顶出自李哥庄,帽子产值占全镇总产值的42.2%,全镇1/3人口在帽子产业链条上生活。2012年,李哥庄镇完成生产总值71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98亿元;完成到账外资3900万美元;外贸出口3.6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万元。预计到2016年,帽子产业在李哥庄可实现生产总值130亿元,年均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2.5万元。
李哥庄镇目前共有制帽及配套企业226家,规模以上制帽企业38家,产值40亿元,能够生产20多个系列,620多个花色品种的帽子。按照每个试点小城市建设一个市级以上产业园区的要求,李哥庄镇计划总投资20亿元,在辖区内建设一个全国最大的帽艺博览城。据悉,帽艺博览城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将建设展览展示中心、设计创意中心及交易市场。帽艺城将集工业博览、展览展示、产品创意、交易功能于一体,成为国内最大最专业的帽子批发零售中心和原辅材料物流集散地。
对于这个帽艺博览城,58岁的李树森心中充满期待。
打造中国帽艺博览城
C 展望
“现在李哥庄到青岛要一个多小时,等沽河公路修好,只要40分钟就到了。”说起道路来,李树森一脸笑容,因为时间缩短了,他就可以经常见到在青岛的妹妹一家人了。
李树森说的沽河公路位于沽河边上,也是现在大沽河改造的一部分,公路建成后,李哥庄镇到青岛的车程只有40分钟。不光是到青岛近了,李哥庄镇如今开始着力打造5分钟公交辐射圈,各村之间都通了公交车。“唯独镇上没有公交,要是有了公交,去医院也就方便了。”镇里好多人和李树森的想法一样,都希望镇上也通上公交车,方便通行。
除了道路交通,李哥庄镇还计划投资6亿元,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省级规范化中学、全省第一家镇级数字影院、一级甲等卫生院等一批市政公共设施进度。在推进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李哥庄镇先后关闭多家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关停11家窑场,建立污水处理厂,完成6公里“金冠韵河”整治,实现雨污分流,打造沽河金岸国家3A级景区。
“将来成了小城市,有好的医院,我和老伴看病方便,没事我们俩还可以溜达去图书馆,到影院看个电影,图个新鲜,到大沽河岸走走,孙子能去好的学校上学。”说到小城市,李树森满怀憧憬。
随着大沽河开始治理、胶东国际机场落户胶东,李哥庄镇也将成为空港经济极具活力的区域,这将为小城市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动力。下一步,李哥庄镇将加快完成18平方公里的新一轮总规、控规的修编,编制空港经济的发展规划,完善新一轮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小城市建设。
修好路, 到青岛仅40分钟
李哥庄镇
李哥庄镇位于胶州市最东部,距胶州市政府16公里。总面积75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人口6.52万人,辖41个村,3个居委会,城市化率达65%。2012年,完成生产总值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万元。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118个发展改革试点镇之一、国家“十一五”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先进单位,享有中国制帽之乡美誉,制帽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