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鲁国科技发展为何先行一步

2013-10-20 05:50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鲁国大玉璧  □ 朱 宁  鲁国是周代屹立于中国东部的重要诸侯国,素以文化发达著称于世。在科学技术领域,鲁人也有着自己的杰出贡献,主要表现在农业、天文、历法、建筑、手工业技术等方面。

"殷民六族"繁荣手工业

  鲁国有着发达的农业经济,也为手工业的繁荣提供了条件。鲁国的手工技术门类较多,主要的有:制陶、制骨、铜铁冶铸、木工、纺织、酿酒、工艺品制作等。这些门类的专业产品均得到考古工作及文献记载的证实。

  鲁国建国之初,周王朝就将"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分给鲁国。这"殷民六族"是以手工生产为业的民族,其中,索氏族是加工绳索的,长勺氏、尾勺氏是制作酒器的,他们将技术带入鲁国。20世纪70年代,在鲁都之西的李宫村(今兖州市颜店镇)发现一组商代晚期的铜器,计有觚、爵、觯、提梁卤等,其上铸有索氏族的族徽,其中有"索册父癸"的铭文,说明这是索氏族的聚居地,鲁国的手工业族群均分布于国都的周围不远处。

  春秋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楚人伐鲁,"孟孙请往赂之,以执斫、执针、织衽皆百人"。据杜预注,执斫即木工,执针即裁缝,织衽即纺织工。一次贿赂300名有手工技术专长的人,可见鲁国有着庞大的技术队伍,也反映出鲁国手工业的规模。

  最能反映鲁国科技水平的是鲁国的铜铁冶铸业。在鲁国故城的西北部发现了西周后期的冶铜窑址,在宫城外(今北关、盛果寺村东南)发现了两处战国至汉代的冶铁遗址。西北部发现的窑址有炉门、火道、炉膛、炉床、烟囱等,炉为圆形,外直径1.5米,内膛直径在1米以上。从周围发现的铜渣、烧土块分析,这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冶铜作坊。《周礼·考工记》对于各类铜器的铜、锡配合比有着详细的记载,文曰:"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叁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犬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古人称"金"实为铜,"齐"即指"剂量"、配合比。在鲁故城的发掘中,上文提到的器物均有发现,不同的器物有着不同的硬度要求,不同的硬度有着不同的铜锡配方,说明鲁国的工匠们已熟练地掌握了各类器具的剂量配方、冶炼火候、器具造型、文饰创作等。

首先使用错金银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工匠们已拥有高超的加工工艺技术,这些包括鎏金技术、铜器镶嵌金银丝技术、铁器镶嵌金银丝技术、错金银技术、金属表部镶嵌绿松石及玉石技术。以上所述的镶嵌技术大略是在铜器(或银铁器)表面按所需花纹刻出槽来,粗线条的也可以在浇铸时留槽,然后填入绿松石或金丝、银丝,再把表面打磨平滑。鲁城出土的东周鎏金镶玉铜带钩、嵌金银铜带钩、嵌绿松石银带钩、嵌金银铁带钩等,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斑斓夺目,堪称艺术珍品。鲁城出土的东周错金银铜杖首使用的错金银技术,在周代各国中尚未普及,而鲁国则首先使用,已说明鲁国的工艺实力。

  在周代鲁国的玉雕领域,也已显示出鲁人高超的雕刻造型工艺水平,他们使用的有玉石、玛瑙、水晶石等材料,已见的品种有:璧、璜、玦、环、匕、戈、管、带钩、玉龙、玉马及灵巧的各种玉饰、串饰、项链等,尤其已发现的一批大型玉璧,最大直径达32.8厘米,令人惊奇。鲁城发现的东周鎏金银质长臂猿,造型活泼、生动,是银器工艺的代表作;鲁人在金饰加工、牙雕、骨雕、陶艺等领域也有着惊人的创造力,有着娴熟的手工技艺。

鲁酒鲁缟鲁削三大名牌

  周代鲁国有鲁酒、鲁缟、鲁削三大名牌产品,对民间影响最大。鲁酒史称"酒薄",即低度酒。鲁国是礼制文化发达的国家,鲁国统治者为了防止"酗酒丧礼"、"酗酒伤身",不允许酿制高度酒,只以"薄酒"完礼;鲁缟是一种白色的绢,产生于战国,盛名于秦汉,《史记·汉安国传》载"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削"是一种条形小刀,商周时期即为"刀笔",主要用于刻木牍、修竹简。鲁国文化教育发达,故"鲁削"也盛名于海内。《周礼·考工记》将"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列为名品,以为"迁乎其地,弗能为良"。鲁城的墓葬发掘中,就发现了这种"铜削"。

  鲁人利用科技成果的一些事例:鲁国太庙中挂着欹器,这是一种梭形的的陶瓶,两头尖,中间大。它空着时是斜的,装些水时是直立的,当水装满后它就立刻翻倒,这是利用力学原理,即力与力矩等重力关系设计制作的用器,包含着物理学与数学的基本内涵。鲁公室把这一"欹器"挂在太庙中,以警示来者:"满遭损,谦受益",提醒人们要谦虚好礼,从自律中受益。

墨子总结科技成就

  墨子是鲁国著名的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人。在《墨子》一书中,记载了许多物理现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其物理学原理,对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进行了概括、总结,推动了后世的科技进步。《墨子》有专论力学的篇章,其中论及杠杆、滑轮、桔槔、辘轳、守城器械等设备制作及其原理,对于其力点、支点、动力臂之间的力学关系进行了阐述,并以杠杆作为例证,进行了杠杆、力矩、平衡力学的注解。在光学领域,墨子记载了光与影的关系、半影的形成、小孔成像、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水镜成像、凹镜成像、凸像成像及其原理。《墨子》一书还记载了声学利用的一个实例,其"备穴篇"载:在城内沿墙脚下挖井若干,每井相连,井内置大瓮,瓮口蒙上薄皮革,使听力好的士兵守护,这样就能听到城外敌人掘地的方向,派兵迎击。此为声学利用最典型的例子,直到元明时期,人们依然利用此法。

鲁地文人不信神

  周代鲁国与其他诸侯国相比,在文化科技的发展上无疑是先行一步,位居榜首。那么,促进鲁国文化科技发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首先,鲁国所在的汶、泗流域文化发展较早,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距今四、五千年之际,三皇五帝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虞舜、蚩尤、皋陶、伯益等先进部族,都曾先后在鲁国境域活动,为鲁地的文化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第二,鲁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第三,周人礼制文化对鲁国的影响。伯禽就国时,"土田倍敦,祝、宗、卜、史,备物典册,官司彝器"均带往鲁国,且周人把周公以教化为主的布政方针也带到鲁国,使鲁人学礼、守礼、追求知识、追求进步、钻研学问蔚成风气,学术空气很浓。第四,鲁国的教育发达造就了一大批脑力劳动者,这些人成为文化科技的主要力量。文献记载,西周时王畿之内的大学称"璧雍",诸侯国的大学称"泮宫"。然而,现有典籍所见,诸侯国设立泮宫的只有鲁国,说明鲁国对国子教育的重视。到春秋战国之时,鲁国私学烽起,诸如孔子、少正卯、王骀、曾子、子思、商衢、澹台灭明等饱学之士均创办了私学,为鲁国的科技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第五,鲁地的文人不信神,信的是"民",是"五行"宇宙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载:"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论语·先进》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在否定神学的鲁地拥有科技文化发展的肥壤沃土。第六,鲁地醇厚的民风民俗,也曾是文化科技发达的源泉之一。鲁国先民曾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

相关阅读

自然国学 大众日报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