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珍和她的开办联谊会的房间。
于秀珍年近六旬,与老伴儿每月仅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却办起了救助基金;生活吃穿不愁的迟建国,
献血14年将全身的血“换”了三遍。在
即墨市,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是富人,甚至经济条件很困难,但他们怀着对弱势群体“不可遏制的同情”,“勒紧腰带”参与公益事业。
“草根”基金汇集公益力量 “如果没有他们帮助,俺这家早就毁了!”日前,在市红十字会举行的“会力基金”成立一周年暨草根公益座谈会上,中山居委会的刘大姐连称感激。原来,刘大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去年动手术花了12万元,欠了很多外债,64岁的丈夫每月800元工资,上高三的女儿主动放弃上学,外出打工半年,每次回家,看到同学背着书包,她就自己在房间里偷着哭。“俺闺女学习成绩很好,知道在他们帮助下可以上学了,欢喜得像只燕子!”
刘大姐所说的“他们”,是“感动青岛”十大新闻人物、今年58岁的于秀珍发起的“即墨市红十字会力基金”,“于会力”便是于秀珍的化名。这是市红十字会设立的首个个人爱心基金,救助对象主要是妇女和青少年人群。据统计,目前该基金共募集资金47460元,已救助25人,发放资助金15800元。
她做生意“太实在”,总亏本 于秀珍1999年下岗后进行自主创业。“我曾到青岛南山市场卖鸭蛋,我不会割秤,人家买完后我还总是多搭个蛋给人,后来卖水果,也总是要在称完重量后多搭给人一个,一来二去生意总是赔,”于秀珍说,“2001年,开始想做给人过地磅的生意。”
“当时做给人称重的生意普遍是有假的,但我觉得要诚信,就不肯作假,结果又没有生意做。当时还有一个人因此还破口骂我。这样坚持了几年,生意才好了起来。2003年,当年骂我的那个人又回来了,说我当年那样做是对的,跟我道歉。”
于秀珍的店面靠马路,总看到有零星靠活的农民工,于秀珍就把他们组织起来给自己在称重时搬货,别人店里找农民工来干活,都要从雇主给农民工的佣金里抽取20%,于秀珍不收这些钱,还免费给他们提供住处,而且这些农民工中谁家遇到困难了,于秀珍还会倒贴补给他们钱。“年底算算,这些工人赚钱比我还多。”于秀珍笑着对记者说。
他献血14年,全身血“换三遍” 今年6月8日,于秀珍将自家的两间平房收拾出来,和其他“即墨好人”一起,自发成立了青岛市第一个以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主体的“好人团队”—— 即墨市身边好人联谊会。“主要是为‘好人们’搭建一个平台,相互交流,共献爱心,目前,成员从最初的15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
迟建波是这个联谊会中活跃的一员,他是即墨市经济开发区一位普通的私营企业主。从1999年到现在的14年间,他累计献血1.5万毫升,按正常人血液总量5000毫升计,他已将自己周身血液捐献过三次。
在迟建波的倡议和组织下,大家成立了“即墨无偿献血大队”。2013年8月19日,“无偿献血大队”在两个小时内就向即墨红十字会成立的“扶贫血库”捐献了6.8万毫升的免费用血指标。
“道德大讲堂”遍布企业、学校 7月16日,在即墨市召开的“美德山东美丽青岛”全省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交流活动中,新当选的10位“即墨好人之星”都在他们当中。即墨市委宣传部、即墨市文明办对每月涌现出的“身边好人”和“好人团队”,不仅发放证书,还现场奖励每位好人3000元、免费体检卡、免费收视卡,在全市营造出百姓“争当好人”、好人“
抱团行善”的风尚。而“道德大讲堂”也遍布企业、学校等单位。
在这些企业中,亨达集团的“道德大讲堂”能容纳3160名听众,整个企业的厂区、住宿区,到处都有大型的道德宣传展板和建筑。亨达集团为了宣扬道德和国学,9月30日,亨达书院建成投入使用。
据悉,即墨现有近50家企业设立了以企业家冠名的慈善基金;涌现出“无偿献血志愿大队”、“滴水公益”、“曙光公益”、“雷锋车队”等60余支“好人团队”,这些“好人团队”广泛活跃在即墨民间“抱团行善”。
文/图 记者 吴璟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