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楼,张海燕生活发生"质变"

2013-10-26 07:53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怡和苑社区幼儿园园长展示老师设计的环保教具。  □ 见习记者 石如宽

    本报记者 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 王 兵  自2009年搬进古城街道怡和苑小区的新家,张海燕就喜欢上了这里。

  与相隔1公里的老家沙埠村对照,怡和苑就像另外一个世界。

  从旧村庄到新小区,不在于概念、位置的不同,而是生活发生全方位的"质变"。

幼儿园之间差距大

  "同样是在幼儿园,和女儿相比,儿子自理能力强多了。"张海燕发现,幼儿园与幼儿园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还没拆迁时,张海燕的女儿在村里上幼儿园。几间平房,一位老师,十几个年龄不一的孩子,简单的课本,就构成了幼儿园生活的全部。几乎没有课外知识,"也就是哄哄孩子"。女儿有次去上厕所,滑了一跤,身上都弄脏了,吓得她不敢自己去厕所了。

  入住社区后,楼下就是幼儿园,张海燕的儿子就近入园。新建的幼儿园不仅干净卫生,孩子还可以做手工、玩滑梯、折纸等。老师还会指导孩子自己吃饭,训练孩子叠被子,张海燕今年刚8岁的儿子已经养成自己叠被子的习惯。更省心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吃午饭,一天只需接送一次。对农民而言,不耽误干活挣钱。

  这就是寿光古城街道戴家村和沙埠村合并建成社区后,农民生活的新变化之一。

  以前村子分散,没有哪个村有实力建得起设施齐全的幼儿园。2010年,古城街道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了怡和苑社区幼儿园,该园现有12个教学班,440多名孩子,36名职工。

  "一周伙食,每天不重样,每天有校车接送,每个教室都有空调,暖气。"园长郭玉梅说。

  折纸是该园特色教学项目,用废纸折成小屋、蔬菜、小动物等,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将环保意识蕴含其中。该园老师按照春夏秋冬蔬菜制作的教具,获得潍坊市自制教具一等奖。去年,该园被评为省级示范幼儿园。

生活和城区人一样

  在沙埠村时,张海燕住在胡同里。前几年,她买了一辆小奥拓。狭窄的胡同,让她进家大费周折。把对门的两棵树砍了,又扒了自家的大门,车才开进去。

  现在张海燕楼下就有车库,车库和147平方米的房子,一共花了19.8万元。在农村建一套好一些的房子也得20万,张海燕认为,这个楼房很实惠。

  住楼,还有更多的便利。家里安装了太阳能和暖气,随时可以洗澡、取暖。以前冬天,洗个澡得跑到镇上。以前村里定时供水,错过了就没有了,全自动洗衣机没法用,现在不用担心停水了。

  环境卫生明显改善,现在物业把小区管理得井井有条,干净清爽。以前老家夏天苍蝇、蚊子乱飞,垃圾也没人及时处理。以前,孩子满街跑,身上、头上都沾着草和灰尘,脏兮兮的,现在这种情况再也见不到了。

  以前家里也有空调,但密闭不好,电压也不足,效果比较差,现在再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还有,不出社区就可以看病,还可以打牌,去阅览室……张海燕细数着搬进社区后居住的各种好处。

  社区的老太太也说,还是住楼好,村里再好的屋也不回去住了。现在村里没有搬迁的住户,普遍有些后悔了。

  "这样的生活,和城区人没有两样。我很知足。"张海燕说。

张海燕喜欢上了跳舞

  在村里从来没有跳过舞的张海燕,如今喜欢上了跳舞。每天晚上,她和众多爱好者一起在社区广场上翩翩起舞。这是她自己从电脑上学的。

  张海燕发现,住进社区后,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

  社区有个公园,早、晚饭后,张海燕的婆婆和其他老人都去"走圈",身体越来越硬朗,婆婆的高血压缓解了。以前天刚蒙蒙亮,村里鸡鸣猪叫,还有早起种大棚的人发动拖拉机的轰鸣声,影响了老人休息,血压直往上窜。

  人们的公众意识也在逐步树立。刚搬进社区的时候,有人在楼下用柴禾烧开水,后来发现对空气不好,而且用电烧水也花不了几个钱,大家逐渐放弃这个坏习惯。

  住上楼后,张海燕意识到,以前为啥辈辈穷?穷就穷在"盖屋垒墙"上。农村的平房,往往过几年就翻盖,钱都用在盖房子上。楼房基本上一步到位,村民就能攒住钱,可以想点别的事儿了,或花在休闲、旅游和娱乐上。

  "农村社区化,效果之一就是提升了居民素质。"古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丁培亮说。

  据了解,古城街道整体规划的14个农村社区已铺开12个,入住5720户。到年底,入住居民将达到8420户,占全街道农村总户数的一半以上。而在整个寿光,目前全市共启动农村社区146个,已安置农户超过10万。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