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鲸砺剑:潜航数千里突破天罗地网炸沉靶船

2013-10-28 06:1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准备下潜的核潜艇。 新华社发



  核潜艇,大国佩剑,出鞘惊天。作为一支崭新的部队,中国核潜艇部队从零起步,在一片荆棘中艰难探索前行,在驾鲸蹈海中历练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本领。

  刻苦训练、正规化训练和科学训练 ,创新探索出我国核潜艇部队完善的训法战法体系,部队履行使命任务能力不断提升。

  训鲸不畏难

  昔日36棵青松挺立

  如今训练水平迈台阶


  在基地,有一个流传了几十年的“36棵青松”的故事。北国隆冬,滴水成冰。从海军常规潜艇支队和护卫舰支队抽调的36名官兵组成中国核潜艇第一批接艇队员,开始了探索驾驭核潜艇的艰难历程。面对核物理、高等数学、流体力学等30多门学科和上万台套设备,他们迎难而上,不分昼夜地学业务,艰苦卓绝地刻苦练。查资料、爬机舱、摸管路、钻反应堆舱,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熟悉,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掌握,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驯服“钢铁巨鲸”,逐渐摸索出了驾驭核潜艇的“门道”,全部通过专家的笔试、口试和实操考核。36名官兵被誉为挺立于驾驭中国核潜艇之巅的“36棵青松”。

  1988年9月,我核潜艇又一次悄无声息地潜入万顷碧波,执行水下发射运载火箭任务。运载火箭冲破海面,带着橘红色的火焰,准确溅落在目标海区。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标志着我军海基战略防御力量初步形成。

  大潮奔腾、勇者无畏。新军事变革的浪潮扑面而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成为时代紧迫课题。作为核潜艇部队,在未来战争中扮演什么角色,平时训练应把握哪些重点,怎样才能快速培养大批指技合一的高素质人才?基地党委把一切建设和工作向打赢信息化战争聚集,向科学训练要战斗力,精练技能、巧练战法、历练谋略,不断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在赢得未来战争的博弈中不断迈出铿锵步伐。

  他们投入巨资加大模拟训练设施的升级改造,建成了集综合训练信息网、3D虚拟教学模拟系统、声纳目标综合识别训练系统、水下信息对抗训练系统、核动力模拟训练系统等先进训练设备于一体的模拟训练中心。从反应堆管理,到鱼雷攻击、潜艇操纵、水声对抗,实现了全员、全装、全系统、全要素模拟训练,官兵不用出海,就能进行“斗室驾巨鲸、鼠标点狼烟、荧屏射战雷”的港岸训练,部队训练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他们大胆地训、科学地训、安全地训,率先完成核潜艇热态紧急出动,率先作为战备值班艇实施延长弹药储存突破性尝试,率先成功实施水下多雷齐射等。经过几代人的奋力拼搏和不懈努力,训练的难度、强度和出海频率逐年上升,基地官兵在一次次闯关经历中创造的中国核潜艇20多项首次和第一永载史册。

  求胜不畏险

  捕捉稍纵即逝战机

  让鱼雷大拐弯攻击


  能打胜仗的能力标准是随着战争实践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对基地官兵来说,过去的历史既是一个个激情燃烧的光荣岁月,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精彩故事,更是激励一代代核潜艇官兵苦练能打仗、打胜仗过硬本领的精武坐标。

  近年来,基地部队在执行战备巡逻任务中积累实战经验,在实战化条件下不断提高打赢本领,着力打造一支令敌胆寒的海上精兵劲旅。

  深秋时节,南海某海域,一场新战法演练拉开帷幕,核潜艇按计划在深海潜伏。他们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难题:预定的打击目标位于艇的侧后方,按传统办法必须掉转艇向,正对目标实施攻击,但战机稍纵即逝,怎么办?时任海上指挥员袁誉柏下达命令,要求潜艇必须借助鱼雷的自动转向功能搜索打击目标。一旦出现失误,可能会造成鱼雷搜索失败,甚至转向攻击母艇的严重后果。在艇长沉着指挥下,全艇官兵严格按规程操作,鱼雷如灵蛇出洞迅速扑向目标,一举将其摧毁。核潜艇首次鱼雷大角度攻击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一次考验基地部队战斗力水平的大型演习。上级一声令下,核潜艇紧急出动,潜海入洋向着指定海域进发。数千里航程,沿途除了参加演习部队布下的“天罗地网”,还有外军不间断地侦测搜索。游猎深海的核潜艇利用一切可以隐蔽的手段潜藏行迹,一路突破反潜舰艇、飞机和水下雷区构成的重重封锁线,准时抵达任务海区,准点发射新型鱼雷。鱼雷击中靶船,巨大的靶船被炸为两截。演习指挥部高度评价核潜艇的这次水下攻击,称赞他们“打得响、打得准、打得好!”这是我核潜艇首次实射新型鱼雷,标志着其作战能力再次跃上新的台阶。

  一支能打胜仗的部队,一定是在任何时候都特别重视安全的部队。没有安全,何谈打赢;要想打赢,必须安全。核潜艇更是发挥着“存在就是威胁”的巨大作用,对安全要求更高。

  育人无止境

  优秀官兵星光闪耀

  水下蛟龙仗剑待命
 

  高素质人才队伍是能打仗、打胜仗的关键。追溯基地建设发展的历史,一个个优秀官兵的名字星光闪耀。无论建设初期的艰辛岁月,还是在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基地党委抓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没有放松,加速推进人才培养战略工程,在学习中培育人才,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现、考验、使用人才,涌现了优秀指挥员群体、大学生军官群体、机电官兵群体和优秀士官群体四大人才群体,形成了人才队伍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为水下劲旅提供了人才保障。

  “水下先锋艇”艇长、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吴昌弟,带领官兵刻苦钻研新训法、新战法,多次率艇参加重大演习演练任务,先后撰写了10余篇具有实战价值的学术论文。在全训考核期间,面对复杂的水文气象条件,吴昌弟镇定自若,率艇连续奋战80多个小时,10多个项目考核全部优秀,并实射鱼雷一击命中目标。

  某导弹技术总站主任兼高级工程师卢明章,不但是部队管理方面的行家,更是战略导弹保障方面的专家。他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技术应用,牵头组织完成的科研项目14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

  某艇员队士官徐吉华,在核潜艇上当了30多年兵,连续20年担任工程大学、潜艇学院等院校学员上艇实习、参观见学及新兵上岗前的授课教员,带教的学员和新兵已达5000余人 ,其中不少同志调进了机关,走上了领导岗位。他成为远近闻名的“兵教授”,被海军评为“四会”教练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优越的成才环境,就像一股清泉,成为基地聚才育才的源头活水。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在基地设立全军第一个师级作战部队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该基地拥有博士57人,硕士230人,先后有98人次获得全军、海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131人次享受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24人被评为全军、海军优秀指挥军官,367人次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基地向兄弟部队输送了一批批核潜艇“种子”人才。

  日月更迭,“大洋黑鲨”犁浪蹈海 ;时光流转,“水下蛟龙”仗剑待命。42年来,核潜艇安全航行百万海里,出色地完成了试验试航、实兵演习、战备巡逻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在走向远海大洋的征程中留下了一道道闪亮的航迹。

  本报通讯员 王庆厚  于航  于海涛  蔡吕良 记者 郝园园 见习记者 朱薪雨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核潜艇 潜航 靶船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