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西镇北祝村,保洁员在清扫街道垃圾。
每个村都聘请了专门的保洁员清扫卫生,统一负责村庄里的垃圾、树木绿化等,在镇上建立垃圾中转站,将村里产生的垃圾通过垃圾清运车送到市区,由环卫部门进行统一处理。目前,胶西镇开始在114个村庄聘请保洁员,将
农村垃圾运送到市区统一处理取得良好效果。下一步,
胶州市将在所有农村逐步推行垃圾统一处理方式。
二次污染成居民反映重点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在农村有了果皮、纸屑等垃圾很多村民都是往大街上一扔了事。当开展新农村建设时,村里配上了统一的垃圾桶,有了垃圾村民往往都用一个垃圾袋装起来,扔到村里的垃圾桶里,然后这些垃圾被集中起来找一个地方简单掩埋 ,这种沿用多年的坑塘简易掩埋的
垃圾处理方式,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这样的环境问题在多个村庄都很常见 ,成为辖区政府关注的重点,“以前村庄环境最头痛的就是垃圾问题,集中到一起后环境好了,但如何处理更让人头痛。”胶西镇工作人员介绍。
近年来,垃圾的二次污染成为广大居民反映的重点问题,特别是新的胶西镇共辖114个村庄,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不少。为了处理好这些垃圾,该镇专门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各村庄进行调研,了解这些村庄的垃圾处理情况,听取村民代表、党员等的意见 ,确定了建立垃圾中转站的方案,把村庄的垃圾统一运进城里,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模式,专门为各村一次性配备一定数量的垃圾桶,然后由统一聘请的保洁员清扫垃圾,把垃圾运送到镇中转站进行简单处理,再由环卫部门拉到胶州市里进行统一处理,这样就能保证各村庄的垃圾日产日清。“在制度实行的同时,对各村庄配发垃圾桶,目前已经配发了1600个垃圾桶中的350个。”
统一聘请保洁员清扫卫生 “以前村里的垃圾都有一个洼地堆放,一到了夏天那个味道可真是没法闻。”村民刘先生介绍,因为以前农村的垃圾都是找一块空地就地填埋,根本没有好的处理方法。他们村的垃圾存放点这几年已经堆放了很高,让他们这些住的离垃圾存放点比较近的村民头痛不已,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垃圾腐烂时散发的味道简直让人受不了,这个老大难问题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自从胶西镇推行“垃圾进城”行动以来,10多台机械、车辆终于把这个大垃圾山给运走了,“整整拉了几十车,看着得有上千吨了。”刘先生介绍,多亏镇里有了这个行动,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出现垃圾成山的问题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镇在加快推进城镇环卫一体化方面,不仅投资兴建了专门的垃圾中转站,还聘请专业保洁员、党员干部带头行动、与环卫部门合作等方式,从制度上理顺村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为了解保洁人员的工作,记者跟随宋李仁师傅体验了一下工作的过程,每天村民还在睡觉的时候,他已经准时来到了村里的集贸市场,迎着晨光开始扫起了马路,一会儿就已经干干净净。宋李仁今年已经60多岁,是村里聘请的保洁员,负责村道的清扫和村里花木的修剪。如今在胶西镇的 114个村都有像宋李仁这样的保洁员,镇里专门与村里合作出资聘请专业的保洁员,由这些保洁员统一负责各村庄的垃圾、树木绿化等,进一步搞好整个辖区村庄的环境卫生,把原本不太整洁的村庄也整理得干干净净,改善村庄整体环境。
胶州其他农村将适时推广 这只是该镇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的缩影,据记者了解这个行动不仅涵盖镇域内所有的村庄,还专门把辖区所管理的几个工业园区纳入其中,对产生垃圾的园区企业实行有偿服务。对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市场化运作思路,对于生活垃圾之外的其他垃圾清运服务,由该镇物业管理办和执法中队共同监督,产生垃圾的单位与物业公司签订有偿代运协议。
为了巩固环境卫生整治成果,还专门成立环境卫生整治小组对整治情况检查验收,量化打分,逐村排序,对清理效果不达标的村庄进行全镇通报批评并限期彻底整改。“环境问题一直是居民和政府关心的焦点,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胶西,是全体胶西人的责任。”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会适时将这一模式推广开来把全镇114个村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外运无害化处理。
以前农村的垃圾是简单掩埋处理,现在这些垃圾随车进了城,是如何处理的?胶州市其他地方的农村垃圾是否也会采用这一模式?记者随后采访了环卫部门,这些垃圾进城之后统一运送到垃圾处理厂,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无害化处理,“享受和城里垃圾一样的待遇。”工作人员幽默地说。对于这种垃圾中转站对各个村庄的垃圾进行简单压缩,既可以省去垃圾占用的空间,还可以避免因体积大等原因导致的运送麻烦,对于垃圾处理可以说是方便了许多。
“胶州正在积极推广胶西的这种模式 ,目前计划加上胶西共有5个地方实行垃圾中转站的方法。”环卫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更好地处理农村垃圾,解决这些垃圾二次污染的问题,专门对胶西的这种垃圾中转站模式进行推广。这样在胶西、铺集、里岔、洋河等5个地方建设垃圾中转站,以后这些地方的垃圾也可以进城处理了。
文/图 记者 马云帅 本报通讯员 高玉贝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孙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