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台西以贮水山为界 日本人在山上藏千余土匪

2013-10-31 16:59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青岛神社”全景



  

日占时贮水山下的樱花路



  

毛奇



  贮水山,俗称大庙山,位于辽宁路、黄台路、登州路和泰山路之间,是岛城有名的山头公园之一。过去,青岛人叫它马鞍山、烽台岭,德国占领青岛叫它毛奇山,日本侵占青岛后改名为若鹤山,再到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的贮水山、改革开放后的儿童公园,海拔83米的高度在青岛虽算不上高山,但它却近距离见证了青岛发展的每一段历史。上个世纪80年代,青岛曾评出十大山头公园,贮水山名列其中,这些融入市民生活的山头,每一处都充满了青岛人的回忆,本期《发现青岛》就让我们先来聊一下贮水山。

  台东台西以此为界

  据青岛市北区情网资料显示,因海拔83米的东峰与海拔73米的西峰远看状如马鞍,所以古代贮水山被叫马鞍山。明代为了防倭寇入侵建浮山所,在马鞍山上筑起烽火台,从此也叫烽台岭;还有一种说法名叫凤台岭,意为凤凰栖息的地方。到了清朝末年,章高元驻军青岛的时候,此山就成了青岛北部防区的要道,清军还在这里设立了不少的土垒和地堡。所以,青岛人便将烽火台东面的地区称为“台东”,西面的就是“台西”了。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开始用德国名人的名字命名青岛的山头,烽台岭的新名字叫毛奇山,山顶设毛奇炮台,即后来人们常说的德国炮台。毛奇,全名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德国总参谋部最著名的参谋长,军事战略家。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中打败奥军和法军的实际组织指挥者,是个战功显赫的传统军人。“山的南部沟谷附近有几处火药库。山的东坡布满军营,两个平旷的广场处各有两个大蓄水池,从这往东北方向望去,看到的那个村庄就是杨家村。该村后面与华人的台东镇相邻,台东镇的街道方方正正如上帝掷下的棋盘……”英国人帕默在1910年出版的《青岛》一书中这样描述毛奇山,德国人把弹药库、兵营以及陆防要塞统统建在这里。

  据市档案馆相关资料记载,德国人将“台东”和“台西”划成两大“平民区”,又按照中国人的居住方式建成了最初的棋盘街:即台东一路至九路一带、台西一路至五路一带,市镇的概念便在这两个地区出现了。所以,这两个棋盘街的范围,就被称为“东镇”和“西镇”了。也就是说,德国人是将“青岛区”和“鲍岛区”作为市区,而将“东镇”和“西镇”划入了郊区。胶澳总督府翻译官慕兴立说,当这个新市场出人意料地发展得如此之大、看上去就像个城市时,本地人就不喜欢“杨家村”这个显得土气的名字了。于是,镇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建议采用“台东镇”这个名字,寓意高台东边的集市。高台指的就是凤台岭,因为这个村镇位于凤台岭东面,故取名台东镇。

  后来,随着这两个区域人口的不断增加,德国人便将贮水山以东的地方作为“台东镇”,而将青岛火车站以西的地方作为“台西镇”。可是,这两个市镇直到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之后,才正式划入了市区。再后来,就有了台东区和台西区。现在,随着青岛市区的进一步扩大,台东区已并入了市北区,而台西区也早在1963年2月划入了市南区。

  德国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1901年,青岛建城后德国人遍寻水源,以海泊河、李村河、白沙河为水源地,建输水管道入市区,这些水就储存在毛奇山上两座贮量为6000立方米的贮水池中,这里成为当时国内罕见的城市自来水供应中心。贮水山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据说,当时贮水山的供水恰足全市一日之用。解放后,这个贮水池还曾继续使用了好长时间。

  毛奇山不仅是当时青岛的供水中心,更是德国人的防御要塞。据史料记载,当时毛奇山阵地拥有两门10.5厘米大炮,还有6门12厘米、22门9厘米和22门3.7厘米的大炮装备在12个露天阵地上,它们长年困在工事里,难以搬运,大部分是普法战争的战利品,但是经过40多年的风霜洗礼,这些用来威慑中国人的笨重家伙早已落伍,在面对日本人的进攻时很快就败下阵来。1914年,德日青岛之战爆发时,德军在青岛设有四道防线,即李村河口至沙子口一线;孤山至浮山一线;海泊河口至小湛山一线以及贮水山至八关山一线。其中前两道防线为前沿阵地,第三、四道防线是主阵地,火力配系严密。11月7日,在攻破前三道防线之后,日军又向德军最后一道防线,也就是贮水山至八关山一线发动进攻,早晨6点半,所有德军战壕均落入日本军队手中,德军全线崩溃。德国总督迈尔瓦迪克见大势已去,命令余部炸毁防御设施,在观象山上挂起白旗投降。11月10日,日德双方开始谈判。16日,日军进占市区。从此,青岛又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据青岛文史专家于佐臣先生分析,如果不是切断贮水山的水源,德国人的“胶澳保卫战”或许会像威廉二世命令的那样进行到最后一个人,但日英联军攻占李村楔入的第一刀便是关闭水阀,迫使守城德军挂出白旗。而胜利者的入城宣言掷地不久,便被水荒的恐惧揪紧神经,无奈德国人已将水道图席卷而去,只得从水道局搬来德国技师会诊,恢复贮水山下的水门。

  日本人把土匪藏在贮水山

  日本占领青岛后,把贮水山改成了若鹤山,又称青岛株式观物园,并于1915年在山的北面修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日本神社——“青岛神社”。以后青岛人就称其为日本大庙,而将山名也叫成大庙山了。

  1922年北洋政府接管青岛,正式定名为贮水山。“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时,日本人赖着不肯走,纠集了许多土匪在市区闹事,据说当时就把这些人藏在贮水山上。”岛城文史专家鲁海介绍,他曾在一份当年的《申报》上看到过相关的报道,说日本人勾结土匪头子孙百万,扰乱社会秩序,以拖延中国政府收回青岛的时间,报上说当时日本人在贮水山上藏了千余土匪,但考虑到贮水山的实际范围,鲁海认为这个数据还有待考究。

  女演员在这里殉情

  日本人曾在这里建神社,周边自然种植了大量的樱花和松柏。据鲁海先生回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贮水山上的樱花美景不亚于中山公园,每到春天樱花道旁如云似霞,引来不少游客观赏。而40年代,电影演员李华由上海来青岛,在这里的一棵樱花树上自缢身亡。

  据鲁海介绍,李华当年并不出名,只是在几部电影中演过一些小角色,但她的恋人关宏达却是当时知名的笑星,两人交往多年却始终没有走入婚姻,一说是李华感情不专引起关宏达不满,也有人说是关宏达另结新欢抛弃李华,总之二人争吵后分手。李华感觉自己的感情被玩弄,就来到青岛,准备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关宏达曾带剧团到青岛巡演,正值青岛解放前期,社会动荡,观众无心看戏,最后剧团走得只剩下了十几个人,因凑不齐回程路费,关宏达在青岛滞留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还是在青岛海歌剧社的帮助下,关宏达得以带着剧团在中国剧院演出了几场《还我河山》,这才有钱回去。所以在关宏达的心目中,青岛是个很难忘的地方,当然他也曾给李华讲述过青岛的美、青岛的好。李华要来青岛看看这个曾让恋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而且也打算死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来青岛后她选择了贮水山。当时是一位老师在晨练时发现了在樱花树下上吊自尽的李华,她的口袋里还有写给关宏达的遗书,一时间各地娱记纷纷报道,“一缕香魂绕樱花”等标题见诸各地报端。关宏达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来到青岛,痛哭了一场,而后为李华打理了后事。

  除了这个凄惨的爱情故事,女作家赵清阁也曾撰文回忆她在贮水山上的一段经历。她曾住在离贮水山不远的桓台路上,那时每天早上都会去贮水山散步,有一天遇到一个男子一直尾随她,并上前搭讪,出言暧昧,吓得这位女作家花容失色,连忙叫了洋车逃走。

  解放后,护山造林,贮水山开始美起来,1956年建成贮水山公园,这就成了年轻人谈恋爱的好地方。从早到晚,从山底到山顶的树下,都能看到对对恋人在交谈,在相拥,所以人们又把贮水山戏称为鸳鸯山。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贮水山 千余土匪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