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静 11月18日,哈尔滨市降下暴雪,一些人趁机发“雪财”,以20元至50元不等的价格收费推车,市民们都说他们这是“趁雪打劫”。 初闻“趁雪打劫”一事,还有些气不过,助人为乐乃我民族之传统美德,帮人推个车还要钱,做人岂能如此不厚道。不过很快就从午睡的昏沉中清醒过来,怎么忘了呢,这早已不是一个做好事不留姓名的年代。
“趁雪打劫”是一个涉及道德层面的问题,退回20年,这样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人心冷漠,道德在滑坡,谁都无法否认。其实,像哈尔滨街头这样的“趁雪打劫”镜头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暴雨围城,有人“趁雨打劫”,出租车加价,修车涨价,酒店漫天要价;高速公路堵车,有人“趁堵打劫”,平时普通的矿泉水、火腿肠都卖出了天价。
还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掉进了钱眼,灾难现场总有一帮默默付出,不计回报的志愿者,每次看到这些都心生暖意。这就是正能量,是对“趁雪打劫”的有力回应。
另外,“趁雪打劫”固然关乎道德,但也不能忽略了其他因素。它考验的是城市基础建设的水平,是政府面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雨点一落,满城尽是“海景”,雪花一飘,马路顿时成“陷阱”,这恐怕不仅仅是“天意”吧?如果城市建设“短板”能少一些 ,如果政府能和发“雪财”者发现“商机”一样敏锐把握“战机”,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趁雪打劫”还有市场吗?
(作者系岛城时评人)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