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瑞先投入地唱《萧何月下追韩信》。
平度市新河镇顾家村的老
京剧班自1921年成立至今,已有九十余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老京剧班几经更名,
传承至今。11月21日,记者在顾家村的老年人活动室内见到了正在唱戏的老京剧迷们。尽管平均年龄近七十岁,但京胡一响,这些老京剧迷们全都精神奕奕。目前,老京剧迷们最为担心的就是老京剧班的传承问题,他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热爱京剧,让顾家村老京剧班代代传承下去。
辉煌 好戏连台,一“顾”到底 据了解,顾家村的京剧班成立于1921年,发展至今已经有九十余年的历史,而目前京剧团中最年长的顾瑞先老人也已经82岁高龄了。“1921年,顾家村的京剧爱好者专门从河北省请来了老艺人马清河担任老师,二十几个京剧迷就组成了河北梆子剧团。”谈起京剧团的发展,82岁的京剧迷顾瑞先告诉记者,“随着剧团人员的增多,1924年,河北梆子剧团正式更名京剧团,剧团成员也已经发展为40余人,京剧团经常会去各地演出,《桑园寄子》、《钓金龟》、《窦娥冤》等曲目都为当地村民所熟知。”顾瑞先表示,自己的师傅当时就是其中一位,直至师傅病逝才告别京剧团。
据介绍,1943年,12岁的顾瑞先跟着师傅头一次进入京剧团,之后就爱上了京剧。“平时,看见京剧团在集市上唱大戏,自己就会跟着哼哼几句。后来 ,师傅‘概六省’(这是师傅的艺名,自己一直不知道师傅的真名)把我领进了京剧团。”顾瑞先说,“再然后,我又跟着张德旺老师学习京剧唱腔,直到出师。”
顾瑞先告诉记者,当年在京剧团中,徒弟只要不用心练功都会被师傅敲打,因此当年的京剧团都被称做“打戏班”。“我的两位师傅对我们要求都很严格,每天一早就得起来练习唱功或是敲打各种家把式。”顾瑞先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要唱好京剧还得靠自己不断练功。”顾瑞先表示,正是受益于两位师傅,自己才慢慢发现京剧的魅力。
据介绍,尽管生活清贫,顾家村的京剧团也不曾间断演出。“因为顾家村京剧团的成员都是本村村民,因此都是顾姓。”顾瑞先说,“当年,我们京剧团在平度市区搭台子唱戏,最长的时候一连唱了一个月。来听戏的人都夸赞我们的演出是好戏连台,一‘顾’到底。”顾瑞先表示,回想起当年京剧团的辉煌,自己现在还是会很激动。
担忧 成员年纪大,传承无后人 据了解,繁盛时期的顾家村京剧团曾经有顾姓成员六十余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京剧团的不少老京剧迷相继离世,老京剧团也更名为新河镇戏曲俱乐部。“现在俱乐部约四五十人 ,年过八旬的老戏骨有两位,最年轻的一位女京剧迷是去年刚加入俱乐部的,今年52岁,俱乐部成员平均年龄将近70岁。”新河镇戏曲俱乐部的会长韩寿金说,“这个俱乐部的主要人员还是原来老京剧团的成员,这些皮鼓、京胡、二胡及其他演出道具都是一代代沿袭下来的。”
韩寿金介绍说,1966年的时候,除了老京剧团的几个大箱子外,演出服装、道具都被作为“四旧”烧毁了。“烧了这些宝贝,老京剧迷们心疼。到1978年,老京剧迷们自发筹资,加上当时村里大队给了一部分钱,老人们花费总计两万余元重新置办了戏箱和演出行头。”韩寿金说,“最初保留下来的几口大箱子说起来也有九十多岁‘高龄’了,它们见证了老京剧团的发展和变迁。”
谈起俱乐部的传承,韩寿金的表情变得有些沉重。“我们这帮人里,只有顾臣刚的女儿和女婿喜爱京剧,不过他们也都六十多岁了。”韩寿金说,“为了将顾家村京剧的传统沿袭下去,我们都曾经尝试着培养子女们的京剧兴趣,可惜的是再没有年轻人愿意跟着我们学习京剧唱功。”韩寿金表示,现在的年轻人比较喜欢流行音乐,对于京剧不感兴趣。
韩寿金表示,京剧是国粹,也是顾家村的精神支柱,他们希望小辈们会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文/图 记者 郭微微
■痴迷京剧 想不起女儿名,却忘不掉老戏词 今年82岁的顾瑞先虽然身体还比较硬朗,但有时大脑反应会有些迟钝。“有一次,女儿回家看我,我硬是想不起女儿的名字了。”顾瑞先说,“一着急,我就想唱唱京剧,没想到一开口就特别顺畅,一句唱词都没有忘。”顾瑞先表示,从自己入了京剧门到现在,一些经典桥段都唱了70年了,想忘掉都难。
听着顾瑞先的感慨,旁边的顾臣刚也深有感触。“我和顾瑞先同一年进入老京剧团,两个人跟着同一位师傅学习京剧,是真正的同门师兄弟。”顾臣刚说,“我比师哥小一岁,那年他12岁,我11岁,我们俩一起练功,一起唱戏,一唱就是这么多年。”顾臣刚表示,每年两人过生日的时候,什么礼物都不想要,只要儿女把京剧团的老朋友们请来唱上几出京剧曲目,这就是我们最喜欢的生日礼物了。
顾臣刚表示,这些年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女儿和女婿在他的影响下,也深爱京剧表演。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孙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