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门笺世家"一人坚守 第七代传人干建筑

2014-01-14 10:4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1月13日,来逢强和儿子在家做过门笺。



  过门笺在山东集中流行于临沂、潍坊、枣庄等地,它跟春联一样,是春节时非常重要的物件,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悬挂。莒县附近过门笺是从明朝时期开始流行,当时来氏祖先来自立从浙江萧山县移民到莒县定居,他带来了“过门添子”,之后传遍四周。现在夏庄镇大庄子村来逢强是来氏家族第7代传承人,还保存着清朝时期的模板,但是因为不赚钱,他靠打工维持生计,平时几乎不做过门笺。来逢强的子女也对过门笺没什么兴趣,为了不让手艺失传,来逢强就强制他们学会,然而他们学会之后就没有做过。

  祖先迁徙带来过门笺

  来逢强告诉记者,莒县的过门笺是他祖先带来的,他们家来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89年),来氏祖先来自立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 ,因社会变化,从浙江萧山县移民到莒县定居(当时村名叫千家店子,地处莒县东南角),由于当时社会战乱,路途遥远,加之长时间的徒走,所带的一些价值连城的字画、文物大部分已失落,只剩下一少部分文物,其中就有“过门添子”(当时的一种说法,意思是过门就添子女)。来自立的后代分别到不同的地方定居,其中有一个到了现在的夏庄镇大庄子村,但是当时并没有传授过门笺手艺。一直到了乾隆二十一年,当时来氏祖辈来栈又开始制作“过门笺”,当时只是制作少许,分给本家族各家各户过春节时张贴。嘉庆四十年,来氏族人来广远继承祖业,把制作过门笺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喜爱艺术的家族中人 。到了光绪年间,大庄子村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过门笺。

  “抗战时期这门手艺差点失传。”来逢强说,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不断,上一代传人投身于党的革命事业,过门笺一度停止制作。幸亏族人们把当时的“四喜齐来、五子登科、富贵有余、人寿年丰、麒麟送子、观音送子、青云直上、过门添子、合家兴旺”等样板保存了下来,才得以传承。

  第七代传人干建筑为生

  来逢强是来氏过门笺的第七代传人,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但是他现在很少做过门笺了,只是晚上或者有闲空的时候才会做一些。13日记者去采访时 ,来逢强正好在家。他说当天没有活,要不然早就出去干建筑了,一天能赚一百多块钱。谈到过门笺时,来逢强表示很无奈,从清朝开始,过门笺就非常受欢迎,做过门笺相比其他行业也能赚不少钱。尤其是春节前几个月,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五六年前开始,有了机器制作过门笺,手工艺人们一下没了市场,所以绝大多数不做了。现在整个村子只有他还在做。“我从小就做过门笺,已经30多年了,舍不得这门手艺。”今年42岁的来逢强说,跟其他过门笺艺人比,他制作的更精美,清朝时期的模板还保留着十几套。从他开始做过门笺,村里所有的模板都是他设计的,已经不仅仅是在过门笺上印上字的图案,而且还带有很生动的绘画。现在基本上只做图案之后,自己做些样品,然后就是做一点大型的工艺品,贴在门口的过门笺没做,因为根本不赚钱。

  逼着儿女学手艺

  来逢强的儿子来永鑫是个 90后,在青岛打工干电焊等,一天有二三百块钱的收入,所以根本就看不上过门笺。“我不喜欢做,这是快过年了才回家,要不然我还在青岛。”来永鑫说,虽然自己不喜欢,但是从小就看爸爸做过门笺,也比较熟悉,后来爸爸逼着他学,但学会之后他几乎没有做过,只有爸爸在做的时候要求他过去做一点,他才会尝试一下。他的姐姐在家时间比较长,所以手艺比他要好,现在结婚了也不做了。“这门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一辈中丢了。”来逢强逼着自己的子女学,但是也仅仅是按照模板去做,还不具备自己制作模板的能力。如果过门笺还是得不到新的发展,估计以后自己的孩子也不会去做。

  记者了解到,去年来逢强还做了一千多门过门笺,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可是卖的钱还不如他干一个月建筑挣得多。今年他只做一些自己新模板的样品,不再出去卖了。

  文/图 记者 刘九省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