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港环渤海经济圈区位图
△东营港3万吨级液体化工品码头
△东营港2乘5万吨级码头
8年前,这里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碱盐滩。
8年后,这里是国务院确定的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是国家级化工产业区,是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确定的四大临港产业区之一。
这里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
筚路蓝缕创业路
“几年前,这里还是大片大片的荒滩。只有我们东港村一些低矮土房和临海的这一条半街。夏天又潮又热,冬天又湿又冷,风一刮冷到骨头里。稍微有点门路的人,都不愿意待在这里。”半渔半农的东港村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唯一的村子,谈起前些年的状况,村主任于宝和唏嘘不已。
和于宝和相比,48岁的东营港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锐对这里前些年恶劣环境的印象更为深刻。
2005年,东营市作出了扩建东营港、建设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战略部署。当时已成为东营市水利局中层骨干的刘锐被派往东营港,参与港区建设。“当时懵懵懂懂知道东营港的环境差,但没想到会这么差。”刘锐至今记得第一天报到的情景,从市里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后,呈现在他眼前的景象不由地让他感到悲凉:一条不到二百米坑洼不平的街道,几家商铺分散在两边低矮的平房里,走几步就到了胜利油田的小码头,再向前就是风急浪涌的辽阔大海。小街的周边则是一片茫茫的水草地,唯一的村子就是村龄仅有十几年、村民不足200人的东港村。
这里距东营市中心城区100多公里,又没有直达的公交车,工作人员一周在港区住上四五天很正常,甚至春节都是在港上度过的。“不管条件多差,既然来到这片荒原,我们就要把这片荒地开拓好!”来不及抱怨环境的艰苦,刘锐就和同事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这样的经历,东营港的建设者8年来都遇到过。他们的办公生活条件艰苦,工作建设环境更差,还会时常遭遇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2006年7月17日,是港区建设者记忆尤深的一天,由于当时没有海上气象预报,港口施工队伍正在海上作业,突发大风暴,风力瞬间达到11级,包含港区干部职工和施工工人在内的96人被困在距离海岸线9公里的施工现场,情势相当危急。接到求援信息后,边防武警、胜利油田救助中心、海事部门迅速部署救援。惊涛骇浪中,大家齐心协力,没有一个人退缩,最终经过4个多小时的努力,96人全部安全撤离。
回首当初创业的艰辛,东营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张庆华说:“东营港的生活条件确实艰苦,我们的干部职工长年抛家舍业,吃住在一线。正是在这种艰苦创业过程中,磨炼了大家的意志,锤炼了大家的品质,提炼了大家的气质,展现出了东营港人能吃苦、能受累、干大事、创大业的精神和作风。”
时间是巨大的车轮,碾过了那些艰苦的岁月,留下的是记忆中的辉煌。当初那片茫茫的荒滩,已逐渐成为建设者脑海中的美好回忆。8年来,东营港的建设者们凭借着一股“拓荒牛”的精神,攻坚克难,艰苦创业,坚持“高效、生态、循环、安全”的建区理念,迅速拉开了建设发展的大框架,在一片荒碱滩上绘出了壮丽篇章。如今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32平方公里,东营港液体化工品吞吐能力已达到3000万吨,是环渤海地区最大的油品和液体化工品特色港口,生态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和战略新兴四大产业已初具规模,一个现代化的港口正迅速崛起于
渤海湾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