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口社区服务中心效果图。
自2013年6月份以来,随着董家口经济区港口建设的推进,泊里镇尧头四个村的村民搬出原来村庄,半年过去了,他们生活得怎样?2013年12月27日,记者走进董家口
安置区进行了采访。2014年1月2日,记者从董家口经济区管委获悉,董家口安置区项目中的4栋
样板楼日前已完工,正在进行外部装修及配套设施建设。而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主体工程目前也已完工。将要安置1129户、3450口人的社区目前正在有序建设之中。
没事看进度,盼着搬新楼 “现在我和老伴的生活很悠闲了。就是做做饭、接送孙女上下学。因为我们现在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最让我们老两口高兴的就是我的儿子和媳妇现在都在董家口港里上班。儿子开车,媳妇在食堂。儿子的工资一个月能拿到五六千块钱,是正式职工了,而且他们都有保险,以后都有了保障。”在泊里镇驻地的河西村租住了一套民房居住的张全道是泊里镇尧头三村的村民,今年已经60岁了。见到张全道时,他正骑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来看董家口安置区内的样板楼。
据了解,张全道一家租住的这个院落一年的租金为6000元,政府补贴的每月 800元租房款足以支付房租,而且还有每月几百元的生活补贴。“现在我孙女就在镇驻地的学校上学,我们接送孩子也方便。再就是我们可以自主选择村卫生室就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儿童预防接种这些都不受影响。”张全道告诉记者,现在他和很多同村的村民一样,都盼着能快一些住进新盖的楼房,大家没事儿都喜欢到将来要居住的社区所在位置去转一转。
和张全道老两口的悠闲不同,记者采访当天遇到的村民赵宗明有些闲不住。“临时搬到董大庄村租住以后,我注意到现在我们这里的外来务工人员非常多,这个和港口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洗澡、住宿都不太方便。所以我就和老伴一合计,开起了浴室加旅馆。”赵宗明告诉记者,自己在62岁的年纪做起生意主要是为了给大家提供服务,方便周边的人。
新社区4栋样板楼完工 村民们盼望早日入住的新社区目前建得怎么样了呢?当记者到达正在建设的董家口安置区时,工人们正在工地上忙碌着。不少村民也三五成群地来实地转转。“现在虽然天气比较冷,但我们还是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赶着干活,我们也希望老百姓能够顺利住进楼房。”现场施工的工人王师傅告诉记者。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目前董家口社区4栋样板楼已完工 ,正在进行外部装修及配套设施建设。“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55栋安置楼地基打桩工作正在进行,预计春节前完工。整个安置区建设工程由青岛城市开发建设集团代建,计划于2015年底交付使用。”泊里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丁金军表示。
“我们村的老百姓原来就是下海、种地,下海捕捞到的海货卖了可以有经济收入;种地收的粮食 、花生、蔬菜就用作生活。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原始的生产方式。现在港口发展这么快,我们的生活也跟着有了很大变化。”尧头三村党支部组织委员郑新清告诉记者,对于董家口安置区已经完工的样板楼,村民们都很满意,一个标准宅基地单位,安置总建筑面积160平方米的2套楼房。
不光“上楼”,生活更有保障 另一个角度看,由于港口的建设需要,尧头四个村的村民搬迁之后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那么他们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呢?泊里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丁金军表示,“为了有效解决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问题,让改变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搬迁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泊里镇按照人均8平方米的标准,在新建的董家口安置区内,为这4个村配建了30000平方米左右的经济发展用房。通过租赁增加收益,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村民财政分红。”
记者从董家口经济区管委了解到,董家口不断入驻的大项目、企业不仅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还使周边的农民有了转变成为港口工人、企业员工的机会。“青钢、海晶化工、华能等大企业的入驻,一方面给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随着小城市的发展,外来人口的增多,对服务业的需求也会增多,许多当地人会在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发展起自己的生意、事业。”董家口经济区管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据介绍,董家口区域尧头四个村庄搬迁工作是当地培育小城市试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从平房搬上楼房的1129户村民不只是形式上的“城市化”,有了工作、有了生意、有了固定收益、有了社会保障之后,村里人的生活将真正朝着“城里人”的方向发展。
文/图 记者 周晋华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江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