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怡然 “烟花爆竹”,无疑是春节期间出现频次最高的热词,也是城市文明、市民素质“试卷”里绕不开的话题。从除夕和初五来看,燃放鞭炮的情况的确比往年少了,由燃放鞭炮带来的鞭炮垃圾、PM2.5等也出现了下降趋势。这与社会上大力呼吁的“少放禁放烟花爆竹”不无关系。 据说,1981年除夕,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值班守夜,听到北京城连绵不绝的爆竹声时,就心生忧虑,全国过春节无节制地放鞭炮,不仅浪费钱,还会污染环境,也很不安全。胡耀邦指出:放鞭炮是我国人民逢年过节、庆祝喜事的传统习惯,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禁止,但应该移风易俗,引导人民群众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去。“只要把这个道理向人民群众讲清楚,人民群众会理解我们的用心的,他们会响应的。 ”
多年后,国内不少城市以各种形式实施限放禁放,但都收效不大。不过,近年来,通过努力,如今人们至少形成一个共识:少了“烟味”,“年味”未必不浓。今年春节期间的实践表明,只有公众对环境危害有了切肤之痛,才可能提升少放、禁放的
自觉性。“自觉”的人越多,春节里耳根也会越清净,空气也会越清新。最好能让这份“自觉”成为今后的习惯。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