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状元流浪汉 用不着过分解读

2014-02-12 09:32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胡乐乐

  在找过数十家网吧后,55岁的刘国华(化名)终于在成都市金牛区通锦路的一家网吧,找到了正埋头打游戏的儿子刘宁(化名)。8年前,刘宁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某县的理科高考状元,顺利考入名校中国科技大学热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4年前,刘宁大学毕业,但却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

  许多人看到这样的新闻,第一感觉都是很可惜、很痛心、很不应该,真的辜负了父母对他的期望。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理性地再看这一新闻时,就应该多少会有新的认识。首先,这是一个很罕见的个案,不宜过度关注,也不宜人云亦云地解读。其次,没有谁,也没有什么法律和规章规定,“985工程”国家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就不能当流浪汉。

  根据目前的报道,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刘宁在大学里没有学有所成,是混出来的。他对记者说自己“本来应该2010年毕业的,因为论文没有过关,就拖了一年,2011年7月拿到毕业证”就是明证。

  进一步来说,即便个别高考状元最后沦落为“啃老一族”“网吧难民”甚至流浪汉,北大、清华、中科大等我国最顶级名牌大学的几个毕业生干了令人大跌眼镜的工作,比如卖猪肉,当保安,当没有编制的城管,其实对大学和社会来说,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他们这些人是极其少数的,况且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我们真的不能感性地以偏概全,就他们个案无限“上纲上线”和盲目扩大化解读。

  大家疯狂围观,其实反映出的也是中国人普遍的“状元情结”和“名校情结”。在这两种情结之下,人们认为,状元和名校毕业生就必须干体面、风光的工作,否则就不仅丢尽了自己的脸面,还丢尽了父母与母校的脸面。更有甚者,甚至认为其丢尽了家乡的脸面。

  要消除许多国人心中的“状元情结”和“名校情结”,一方面需要正确认识状元和名校毕业生,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残酷”个案给予强有力的冲击,进行“脱敏治疗”。比如,随着名牌大学对学生继续“严进宽出”和就业市场的进一步饱和,还会有更多状元让人大跌眼镜。对此,我们需要淡定看待,而不是什么大惊小怪。(作者系海大教育系讲师)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