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手破解就业难 委员建议大学生积累经验

2014-02-14 06:2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蔡旭东(左一)、王守城(左四)在人才市场询问大学生找工作的情况。



  “在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企业更要担起社会责任。”2月13日是青岛市人才市场连续6天的春季大学生招聘会的最后一天,和往常一样迎来了大批企业和大学生。本报“代表委员基层行”活动走进人才市场,倾听大学生群体最迫切的愿望和建议。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大学生要端正就业思想 ,多积累经验 ,企业应该多提供实习机会,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昨日出场人物

  市人大代表、青岛中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旭东

  市政协委员、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院长王守城

  德州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卢国建、法国留学海归林蓉蓉等求职大学生

  转了两天没投一份简历


  13日上午,菏泽学院的大四学生管文斌仍在青岛市人才市场的招聘会上溜达,手中的简历还没有投出去。这已经是他第二天来这里找工作了,12日当天他没有投简历。“还是觉得选择的机会太少了。”小管说,自己学的是公共管理专业,来了之后却发现这儿大多是小企业,自己有些不愿意去。“另外一些不错的企业招聘的都是销售人员,通常都不问是什么专业,合适就让留简历,我觉得自己不适合。”

  和小管一样在会场观望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他们有的因为上大学的时候因专业是服从调剂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求职的时候希望换行业,有的是因为觉得薪资待遇太低了,有的觉得企业小发展前途不够好,还有的认为前来招聘的人员很多都不是专职的人力资源师,很多薪资待遇方面的问题都不能确定,需要投简历再到公司面试,他们就觉得很浪费时间。

  小苏是一家广告业务公司的招聘人员,她说,不光大学生们觉得找工作难,很多公司也觉得招人难。“应届毕业生都是没有工作经验的,一开始公司要拿出3~6个月让他们熟悉业务,这段时间给的待遇是每月2000元,但大学生可能认为不管食宿的话太少了。”

  希望招聘能“表里如一”

  德州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卢国建说,大学四年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果,也很喜欢这一方面,但是自己的选择还是偏重国企。他说,自己对薪酬有一个期望值,刚开始也不敢要求太高,“我们大学生找工作是比较迷茫的,有些公司在招聘信息上写得都挺好的,但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而且有时候公司会存在一些变动,就是表里不一,这样会导致就业者心里有一些副作用,对工作产生消极心理。”

  对于33岁的法国海归林蓉蓉来说,现在的感受是“企业在挑我,我没有挑选别人的余地。”她从青岛科技大学毕业后,到法国留学8年,取得了两个硕士学位,但是结婚有孩子的她感觉工作机会不是很多。“我的想法就是每个月3000元~4000元就可以了,但是即便这样,也暂时没有找到适合我的专业的。”

  大学生要注重积累经验

  “要逐步改变这种现状,大学生首先要改变就业观念。”市人大代表、青岛中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旭东说,他认为大学生目前找工作存在的问题,第一是大学生自身可能会眼高手低,这个时候就需要他们把自身的专业和社会上的需求充分地融合起来;第二就是大学生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和社会上工作岗位的要求脱节比较大,所以现在有些大学生会通过参加培训来增强从学校到企业之间过渡的一个过程;第三是大学生应该学会走出去,不应该只在一个地区,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可能比青岛更具有竞争力,而且也建议大学生出去闯一闯。

  “我非常鼓励大学生能够自己单独创业或者联合创业,因为现在整个社会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宽松,像我们做的电商基地,给大学生提供了一年的线下的商铺,网上有线上的电商平台,我们现在已经落地了100位大学生,包括青岛市和外地回来的学生,他们从事了进口食品、韩国饰品、家居、抱枕等行业。”他说,现在的大学生更个性化,他们愿意张扬自己的个性,可以根据自己爱好和特点,抛开自己的专业或者跟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去创业,这也是一种就业的过程。同时他建议,大学生可以凑在一起联合创业,像有些大学生是有技能的,像软件开发技能、机械类的技能等,可以专营一项技术或者做一项发明,“目前相关部门也推出了创业苗圃,给他们一些办公场所和支持,就可以自己创业。”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