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撤市设区,我们跑了十几趟北京,积极努力”,近日南方某市市委书记的一番话引起社会关注。不论是“表功”还是“吐槽”,一个“跑”字道尽了地方基层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时的压力和无奈,更折射出推进简政放权改革、转变政府工作作风的迫切与艰难。 跑北京、跑部委、跑上级、跑关系……长期以来,为争取项目审批落地和转移支付资金下拨等,地方基层政府和干部已经习惯了征途曲折、五味杂陈的“跑”式运作,以至于“跑部钱进”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另类成语。“跑”式运作不仅耗费了地方基层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为滋生腐败、助长“四风”留下了空间,一直为公众所反感和诟病。
“跑部钱进”久拖难决,背后有着根深蒂固的制度因素。比如行政审批权过于集中在中央部委之手,导致“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为了一个公章、一纸文件,地方不得不三番五次的“跑”。此外,各部委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名目多、随意性大,导致“你要我也要、给谁都是给”,要想拿到钱,不得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跑”文化泛滥、语焉不详的“运作”过多,使地方基层只能面对“上梁不正”的困惑和苦恼。从已经披露的情况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等乱象在高层部门乃至各大部委亦不鲜见;一些“实力”部门挟权自重甚至借机吃拿卡要的现象还较为严重。可以说,“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
潜规则一日不除,“跑部钱进”式的乱象就一日难绝。
从整顿清理各地“驻京办”到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坚决反对 “四风”,再到中央取消、下放更多审批事项,国务院各部门陆续晒出“权力清单”……近年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让人们看到了告别“跑”式运作的新希望和新契机。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清理、整合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切实解决“跑部钱进”问题。治标更要治本,只有制度的“篱笆”扎紧了,“从严治党”的要求抓实了,才有可能真正杜绝“
跑十几趟北京”的辛苦和无奈。
党政领导为审批 “跑十几趟北京”、人大代表晒出 “行政审批长征图”,这样的现实提醒我们,步入深水区的改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硬骨头”要啃。“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推进简政放权和转变工作作风的道路上,中央部门和高层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加强自律。毕竟,为了项目、资金“跑断腿”,辛苦的是地方基层,羞臊的是被“跑”的高高在上者。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