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演艺集团成为改革急先锋

2014-05-21 05:50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圣水河的月亮》折桂十艺节文华奖,又获第三届豫剧节最高奖

  △演艺集团再献扛鼎之作《我家就在岸上住》

  △《双面人生》演出空前

  △杂技团小演员们的精彩演出

  △文化惠民下乡 提升百姓幸福感

  △改造后的声远舞台声名远播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早改革早主动,晚改革就被动,不改革肯定没有出路。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着力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2012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冲锋号角响彻济宁大地,经过多方筹备,9月11日,济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改革之初,关于人事安排、操作过程、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等问题并无经验可循,一切改革参与者都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济宁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同志对记者说。但改制仅一年多来,济宁演艺集团就交出一份优异成绩单:去年,累计完成614场惠民演出,与改制前相比,演出场次有了大幅度提高,充分发挥了市直院团的龙头带动作用;改制后3个子公司演出创收420万元,与2012年相比翻了两番;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简报》(第13期)全文刊发了济宁市直文艺院团改革中的"变"与"不变",就济宁演艺集团在转企改制中的配套政策以及运营成效给予了充分认可……  □侯劲松 孟瑾 李峰改革释放内生动力

改制经验全国推广

  "改革创新是激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济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次忠介绍,近年来,济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12年9月11日,济宁将市直3个专业剧团和3个剧院进行资源重组转企改制,组建了济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实行母子公司管理体制,下设济宁市杂技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济宁市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3个独立法人治理结构,由集团公司按照公司法进行管理与运营;声远舞台、济宁剧院、人民剧院组成剧院经营管理部,人、财、物直接由演艺集团统一经营管理。改制后的济宁演艺集团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法人,是市政府全额出资的国有独资公司,为市管国有大型文化企业。按《公司法》规定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经营管理层由综合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市场营销部、剧院经营管理部等部室构成),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决策、监督、执行机构,并在集团章程中予以明确规定。王次忠表示,"通过改革,打破了原有文艺院团各自为战、实力薄弱、资源配置分散的发展瓶颈,充分调动了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013年5月,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来济宁视察,并给济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总结出四个"变"与"不变",并予以全国推广,充分肯定了济宁文化体制改革的做法。

  政府扶持不变,资助形式变灵活。改革后,政府资助由"养人"变为"养事业",每年拨付一定数额的扶持资金以及惠民演出经费。惠民经费采取"政府买单、村负责人签字、镇政府盖章"的三级核算、考核机制,由政府财政部门给予统筹拨付。

  收入增长不变,分配方法变科学。改革后,演艺集团演出机会多了,演员工资与经济指标、工作质量、效率优先等相关因素挂钩,还为职工购买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险,多年未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

  演员整体不变,精神面貌变新颜。改革后,收入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原院团国家一级演员等内退人员纷纷返聘登台,青年演员也及时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登台机会明显增多,舞台上形成了"传、承、带"的演出场景,节目排演成效明显。

  精品创作方向不变,演艺产品变丰富。改革后,各子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在艺术生产、创作方面制定发展战略,接受终端市场的检验。艺术团公司在整合社会各界演出资源,很快在综艺演出方面步入正轨;杂技演艺公司改变以往节目陈旧、形式单一的局面,对演出剧目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2013年济宁演艺集团加入山东演艺联盟,实现了与全省演艺资源的共享。锤炼文艺精品 凸显市场价值

  改制后的济宁演艺集团坚持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在改革中大力实施精品带动,制定艺术生产发展战略,实现了艺术创作的突破性进展。一年多来,院团艺术创作有了更加灵活的自主权,院团上下增强市场意识、经营意识,院团"等、靠、要"的时代宣告结束。

  2013年10月,由济宁演艺集团倾力打造的山东梆子《圣水河的月亮》荣获十艺节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以及编剧、优秀表演奖。今年4月5日至6日,该剧又从第三届中国豫剧节上载誉归来,夺得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两项大奖。《圣水河的月亮》是济宁为了备战"十艺节"文华奖、历时近两年打造的山东梆子剧目,更是济宁演艺集团坚持精品创作和转企改制两不误,努力创作、排演艺术精品的一个缩影。

  "《圣水河的月亮》的创作与生产,融贯了精品意识和市场属性,极具艺术价值和市场前景,是济宁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专业文艺院团改革成功的标志。"济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周长征说,改革之后的新机制要求产品必须瞄向市场,使它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有机统一起来。他强调,这就是改革的"两条线",一是从文艺生产的角度来说必须要有精品意识,二是改革以后要更加强调文艺作品的市场属性,"这也是一种竞争意识,完全是由改革带来的。"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济宁演艺集团在创作生产文艺精品的道路上加快了步伐,打破了以往原创剧目相对匮乏的局面。由集团下属的山东梆子剧院与梁山县检察院合作排演的山东梆子《双面人生》,以反腐倡廉为题材,以真实的艺术表现形式,精彩的舞台表演效果为基础,高度贴合时代主题,在济宁、梁山进行了公演,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意义。作为济宁演艺集团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的民俗风情舞台剧,《我家就在岸上住》以深厚的济宁运河文化为根基、反映了大运河民风民俗,给观众带来了浓郁的审美享受,自首演后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该剧与当前济宁市委提出的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及大运河申遗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该剧正进行第二轮公演。此外,由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的山东琴书《农家春》、艺术团演员参演的山东渔鼓《孔子试徒》也均在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获"群星奖"。

  

惠民演出形成合力 全民共享改革成果

  2月18日和19日,济宁演艺集团下属的杂技团和艺术团先后在金乡县周桥社区和申庄村举行文化惠演,揭开了今年"千台大戏进农村"的序幕。作为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今年济宁将上演不少于1800场下乡惠民演出,而济宁演艺集团下属的3个专业院团承担着重要的演出任务,将在没有专业院团的县市区演出,各团年内演出场次不少于200场。截止到4月底,各院团的文化惠民演出已全面展开,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集团下属的三个子公司已累计完成全年演出的26%。

  "文化体制改革后的济宁演艺事业,一方面,要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开展工作,体现其企业职能;另一方面,肩负着舆论引导、精神塑造等诸多社会职能。"周长征如是说,在济宁市开展的"千场大戏进农村"文化惠民活动中,济宁演艺集团充分发挥"市民大舞台"、"百姓大舞台"文化阵地作用,其下属的杂技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梆子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精心组织和策划,2013年全年累计完成614场惠民演出。与改制前三个院团全年总计演出场次相对较少的情况相比,改制后的演出场次有了大规模的提高,充分发挥了市直院团的龙头带动作用。

  演出形式的创新是改制后济宁演艺集团的另外一大特色。在济宁很多村镇的下乡演出过程中,集团各院团采取"菜单式"的演出方式,村民点戏演员唱,效果突出,反响强烈,很多百姓要求加演。济宁演艺集团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的开展增强了院团活力,提升了演员的积极性,同时也真正做到了百姓满意,群众受益,进一步活跃了基层文化生活,实现了文化服务全民共享,为推动全市民生保障体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市民大舞台"、"百姓大舞台"公益演出项目已被国家批准为全国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文化惠民工程也被政府列为常态化的推进工程。

  

  场馆设施提升改造

演出既能"走出去"又能"请进来"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集团剧院经营管理部以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对其下属的两家剧院——运河音乐厅和声远舞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升级改造。2013年5月,声远舞台圆满完成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的承办任务,受到了各级领导和观众们的广泛好评,集团承办国家级赛事的综合实力有了新突破。

  从内部升级到外部接建,从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到部分附属设施建设,改造后的两大剧院均焕然一新,承接大型演出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2013年,集团剧院经营管理部下属的三家剧院,声远舞台共承接演出活动163场,实现营业收入172.53万元;运河音乐厅、文化广场共承接经营性演出活动103场,文化惠民演出156场,共完成营业收入190.16万元;从承接活动场次和营业收入上看,集团下属的三个剧院整体比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不仅如此,改制后的济宁演艺集团还充分利用其资源整合的优势,在剧团和剧院之间搭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声远舞台、运河音乐厅在正常承接商业演出的同时,也为集团下属的三个院团的排练提供了便利场所,先后多次为"十艺节"参赛参演剧目、艺术团舞台剧等节目的排练提供场地,全年共无偿承担剧团、社会团体等各类公益排练活动300余场。

  立足市场,加大创新经营力度的同时,剧院在满足当地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社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艺节"前后,声远舞台、运河音乐厅先后接待了来自俄罗斯、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印度、韩国等多场国外团队演出。这些活动的承办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国内外经典剧目,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艺演出既要"请进来"又能"走出去",2013年上半年,济宁演艺集团以加入山东演艺联盟为标志,实现了与全省其他地市演艺资源共享及与演艺市场的高效对接,激活了市场开发的活力。2013年下半年,集团还参加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2013(山东)演艺产品交易会"(以下称"演交会"),通过演交会这个演艺展览服务平台,集团欲进一步加强和国内外知名演艺机构的交流合作,努力培育和拓展更大的演艺市场,推动演艺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今年,集团下属的杂技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将计划选送节目《蹬技》、《空竹》参加6月中旬在俄罗斯举办的杂技艺术节;为参加第三届"泰山文艺奖"而排演的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剧目《我家就在岸上住》,杂技演艺有限公司节目《中国结》、《手技》目前也已进入评审阶段。山东梆子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将计划近两年赴香港进行文化交流;大型山东梆子戏《圣水河的月亮》也将进一步修改提升,努力于8月份进京展演;此外,演艺集团签约的平派鼓吹乐演员将于5月底赴友好城市加拿大皮克灵市进行文化交流,让富有浓郁济宁地域特色的器乐节目走向世界。  明确现代企业管理

打造济宁演艺品牌

  资源重组后的演艺集团坚持用中央精神和上级各项部署统一思想,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按照要求相继完成机构组建、工商注册、资质办理、资产划转、人员安置等各项工作。

  演艺集团成立以来,本着"政府扶持、转换机制、面市场、增强活力"的主导思想,积极建立健全集团的各项制度。相继出台了《廉政建设制度》、《工资分配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演艺集团规章制度》等相关配套机制,极大地激发了集团员工的工作热情,规范了集团工作流程,为集团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各子公司也逐步细化了相关制度,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工作。

  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捋顺后,打造内涵丰富精彩的济宁演艺品牌尤为重要,这也是企业发展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从去年开始,济宁演艺集团重点研究关注演艺品牌的塑造问题。2013年5月,经研究决定,成立内刊编辑部,编发由济宁市文广新局主管,济宁演艺集团主办的内刊——《竹竿巷》。名字取自"济宁市文化底蕴浓厚区域街巷——竹竿巷",较为贴切地反映出济宁演艺集团在济宁大地这片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最具文化特色土地上,继承和弘扬"东文西武南水北佛"文化传统,努力传播当代文化价值观念,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截至目前,《竹竿巷》杂志已编发5期,每期印数为2000册,共计刊发各类文章300余篇、图片近800副。这份杂志的连续出版,标志着济宁演艺集团向品牌打造迈出坚实一步。

  近日,济宁艺术剧院(市艺术团)少儿舞蹈培训基地成立,这是济宁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成立的公办舞蹈学校,隶属于济宁演艺集团,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学生)考级点。济宁艺术剧院少儿舞蹈培训基地是专门为5周岁以上的儿童设计的少儿舞蹈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培训基地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就是依托专业院团的舞蹈人才,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将培训基地打造成一个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济宁演艺品牌。"济宁艺术团团长赵建刚如是说。

相关阅读

广告 大众日报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