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要兼顾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2014-05-28 05:50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 胡子民  从今年起,全国正式执行高考加分项目调整方案,截至目前,31个省、市、自治区均已正式出台高考新政。此轮大规模调整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上,更有多地奥赛获奖者不再进入保送行列;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北京、浙江、四川等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有的地区甚至奖励加20分。(5月26日央广《中国之声》)

  高考加分是个敏感话题,备受广大考生家长关注。高考来临之际,这一话题再度炒热,其中热点之一就是高考加分项目调整中许多省份加入了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项目。之前,人们普遍对各地的加分政策颇有微词,除了少数民族考生、军烈属子女、归侨子女等,还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可以加分,后来又扩大到了文体尖子生。2006年,教育部又新增5种特长生可以加分。一些地方也在积极创造考试加分对象,例如纳税大户、金融高管子女等。有统计显示,教育部规定高考加分的情况大约14项,但各地林林总总的优惠种类累计达到192项。加分乱象背离了其本来的愿望,逐渐演变为权势的为所欲为,公然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实则是有权势钱财者为"出身教育"开拓的另一条通道。因此,高考加分必须整肃,必须调整。完全取消加分恐怕目前还很难做到,毕竟加分也是一种激励措施,用得好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问题在于加分既要有其合理性又得具备可操作性。

  高考如同一碗水,"端平"是一个无限接近的理想值。我们可以理解制度或体制在这碗水上溅起不经意的涟漪,却无法宽容人为因素让这碗水故意倾斜失衡。这就是所说的合理性。高考加分本就是个让人纠结的事情,争执不断,如果加加减减之间再丧失了透明度,就等于在严苛的高考制度上生生开了一道口子,给权钱等"能量"斡旋公关大开方便之门。透明度增加了,监督的眼睛多了,合理性才有可能得到保障。但是,有了合理性并不一定就能保证加分的公正性,因为有人的眼睛死死盯在权钱等"能量"斡旋公关上,加之同样有人爱好权钱的交易,如此一来,合理的东西被人当作了漂亮的外衣,里面包裹着的仍然是不能见阳光的污秽。

  加分项目中加入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的项目当然可以理解,问题是如何保证其加分的合理性,那些喜好打擦边球的人会不会想着法的钻这个空子,生造出一些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事例来套加分。因此,要想把好事办好,就得有甄别好事的办法和程序。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该如何判定,由谁说了算,这些应该有一整套可操作的程序来保证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的真实性,使这些分加得心安理得。

  这就涉及到可操作性的问题。为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加分首先得有个"定"、"鉴"的过程,然后还需要公示、评议的程序,最后得报呈备案,以防不测。"定"应该由校方依据事实和一贯表现来定,"鉴"应该由社会相关部门,比如司法、民政、文明委、团委等机构进行鉴别,完成这些过程后基本可以确定为加分目标,这时就该公示征求同学、老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看有没有什么猫腻。必须看到,这个过程说说容易,做起来难,这需要有一系列的"顶层设计"与配套措施以及细化的条文辅佐才行。

相关阅读

观点 大众日报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