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居民到"股民" 西海岸新区荒里村三变致富

2014-06-10 09:0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一个坐地户的发家史

  一边是海,一边是山。左边是起伏的山峰,丛生的树木,右边是平静的大海,零星的渔船。开车如在云海间穿行,海风吹来不热不冷。从开发区的金沙滩出发,沿着东环岛路这条被称为“青岛最美山间公路”前行,半个小时左右,就到达了薛家岛街道的甘水湾。这里有家叫做“象前湾大酒店”的乡村饭店,51岁的郭玉琴和她的老伴代召祥在这里经营这家山海间的小酒店。故事就要从他们说起。

  山海间藏着小酒店

  开发区旅游网上这样介绍甘水湾:位于凤凰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拔163米,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海上最近距离2.6海里,是一个充满原始风味的渔村。甘水湾是隔海眺望青岛前海风光的最佳位置。

  郭玉琴家租来的乡村小酒店,就坐落在凤凰岛边上。一共9间房,两个厨师,两个服务员,郭玉琴自己负责招待客人兼职收银。6月6日下午3点,记者赶到时,有几个附近的游客还在喝酒,服务员邱立青正跑里跑外地忙活着。

  隧道没有开通之前,大多数客人都是本地的,隧道开通之后,钓鱼的观光的都来了,郭玉琴明显感受到交通大项目的开通,不仅让她们去青岛市区特别方便,更能给他们的生意带来人气。休渔期之前游客可以在饭店里吃到新捕的鱼虾,休渔期之后,村里也有养殖的鲍鱼和扇贝,当即打捞当即下锅,确保吃得新鲜。

  郭玉琴一家开这家酒店,已经七八年了。“生意好的时候,一天的毛收入也能有两三千块钱”,郭玉琴说,旅游旺季已经逐渐开始了,接下来的几个月就是一年中最忙活的时候,生意特别好的时候,一天的毛收入估计能达到四千块。

  像郭玉琴家一样,村里的好多人家还有鲍鱼池子、海参池子。大多数村民的发家,都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搞养殖开始的。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外地人口越来越多,海参鲍鱼的销量也逐渐上来了。

  马上就能住上楼房

  郭玉琴和他的老伴代召祥,都是甘水湾村的,不过一个是山前,一个是山后,两人是初中的同学。代召祥是渔民出身,和七八个人一起,大家合伙用一条有发动机的木船出海。有的时候七八天能回来,有的时候十来天还回不来。代召祥出海一次,基本上也能分到几百块钱。1985年开发区开建之后,收入就更高了。因为靠近青岛,可以把海鲜直接送到小港。

  1988年,他们的宝贝儿子代经亮出生,生活更有劲头,但是村里的落后也凸现出来了。附近几个村庄的孩子,都要到北庄小学读书,离着甘水湾村有 30里路。那时候,最宽的路也就一米,都是黄泥路,一下雨就满地泥泞,冬天经常打滑,骑着自行车,上坡要推着,下坡才能骑,“哪像现在有这种宽敞的公路,坐车半个小时就能到市区,”郭玉琴介绍说。

  现在代召祥虽然还出海,但是一般都是近海,当天就能回来,而且打捞上的海鲜基本上都是自家酒店用,再加上有自己的船 ,比以前出海赚得多了。从一开始的种地,到眼光开阔之后养海参鲍鱼。再到旧村改造之后,转行做餐饮,郭玉琴现在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用以前的四间屋换到两套各80平方米的楼房,预计今年年底就可以交付。

  修环岛路吃上“旅游饭”

  说起当年的困难,郭玉琴最大的感触是缺水。只有一口井,天旱了打不出水来,就只能用车从几十里外的地方往村里拉水,而地里的庄稼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旱死。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开发区建设脚步的加快,村民们吃上自来水,2001年度假区内旅游环岛路建成,揭开了这里旅游业发展的序幕。村民开商店、开饭店、开出租车,在海岸建起了小吃一条街,兴办以吃住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业。

  一开始住海草房,后来住瓦房,到今年就能住上楼房;以前出门自己走路,骑自行车,后来开始坐公交车,现在不少人家开上了小轿车。渔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听说西海岸新区获批后,凤凰岛旅游度假区要和琅琊台等地的旅游度假区合并起来,成为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到时候,生意会比现在更好。郭玉琴说,海还是这片海,不过沾了改革开放和开发区建设的光,生活正越来越好。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内容: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半岛官方网站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