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窑村书记张玉刚10年时间把穷山村变成富裕村

2014-07-01 11:18   来源: 大众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大众网青岛6月29日讯(记者 赵晓)张玉刚是土生土长的黄岛区北窑村人,他27岁当选村主任,29岁上任村支书,38岁即匆匆走完生命的里程。10年里,他带领村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发展成集体资产数千万元的富裕村,让乡亲们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17岁离开村庄创业 10年后回村当选村主任

  张玉刚是土生土长的北窑村人,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初中毕业不久,17岁的张玉刚就跑出来讨生活,先是在积米崖港学焊接,后来边给人修船边贩鱼,因为聪慧肯干,很快富了起来。2002年,27岁的张玉刚已经资产过百万。就在他的生意风生水起、财富快速增长的时候,这一年,他做出一个决定:回村参选村主任。

  十年前的北窑村还十分落后,对于张玉刚的做法,很多人不解。亲人们也不理解,但实在拗不过,父亲张仁民就说了一句话:“别误了乡亲们。”但村里人知道这个小伙子不简单,纷纷把饱含希望和信任的一票投给他。张玉刚顺利当选。“当初大伙儿推选他,就是寻思他年轻又懂经商,脑子活,说不定办法多,能给村里带来大发展。”村民张旭敏说。

  上任第一件事,张玉刚就盯上了村里的老大难:吃水。因为地处小珠山深处,北窑村一直没有通上自来水,村民要往返十多里路,靠肩挑手提取水吃。要在村里打井、通自来水,谈何容易?村集体一个子儿也拿不出,怎么办?张玉刚和村委一班人商量:组织村民出工干活,由村委担保、以他个人名义贷款,这样资金和劳动力的问题就都解决了。大伙儿认为此法可行。于是,他东奔西走,从银行贷到了12万元。

  工程开工了,打深井,建水塔,水管铺到了每家每户。其间,因资金不足,张玉刚拿出了自己做生意积攒下的20万元。两个月后,北窑村人破天荒地吃上了自来水。

  乡亲们开始对这个新上任的年轻人刮目相看。时任村支部书记王本福也十分赏识这个立说立行、办事有板有眼的小伙子,不仅推荐张玉刚入了党,2004年,还主动让贤,推荐张玉刚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

  建企业改造基础设施 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2004年前后,青岛西海岸招商引资如火如荼,城区的厂房租金一路飙升。张玉刚瞅准时机,协调施工方先行垫资30万元,利用村里废弃的碎石场,建成了330平方米的通用厂房。进村路不好走,招商受阻,他就带领党员干部,整平了500多米的出山路。很快,便有企业入驻,村集体从此有了稳定的收入。

  从2005年建第一批厂房到2009年村庄整体搬迁前,北窑村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先后建起了27000多平方米的通用厂房。2009年,村集体收入已突破500万元。集体经济改善了,张玉刚着手带领大伙儿改变村庄面貌。架路灯、修路、绿化、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村民健身广场……北窑村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好”村。

  经济条件改善后,村里的孩子们上学、放学开始有专车接送;学生得荣誉或考上大学,村里有奖励;老人过生日,村里会送去生日蛋糕;村里还出资带着老人们出去长见识,去过北京、上海、西安、三亚……”76岁的王春青说。

  2009年,区里启动对小珠山保护性开发,北窑村碎石场通用厂房被拆迁,村集体得到补偿款1800万元。如何处置这笔资金?张玉刚向村民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把钱都分下去,虽然每人能分到几万块,但大伙儿的投资渠道并不多,这个钱是死的。不如集中起来买地投资,咱们村以后就有了长远的收入来源,村民生活和福利才有保障。”

  村里拆迁先拆自家屋 全村没有一户“钉子户”

  2009年,北窑村遇到一件大事:因小珠山旅游度假项目占地,北窑村需整体搬迁,要与周边的几个村庄集中异地安置,建设集聚型的珠山文苑社区。拆迁,对于每户村民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拆迁补偿政策能不能接受?过渡期间出去租房有没有困难?张玉刚逐一进户了解情况,三天三夜几乎没合眼。

  村民高绪岐2007年刚刚斥巨资盖起了三层楼房,并进行了豪华装修。但按照当时政策,只能给他30多万元的补偿款,远低于他的先期投入。起初,高绪岐接受不了,张玉刚就一次次登门做工作。最后,他被说服了。

  “他为村庄发展付出了那么多,我也不能不顾全大局。”说起当时的情形,高绪岐说,“确实挺心疼,但后来听说玉刚把他爷爷的三间房无偿拆除了,没要任何补偿,我也没啥好说的了。”从开始签署协议,到旧村拆除,北窑村用了不到两周时间,而且协议签字率达到100%,成为同一批启动拆迁的村庄中进展最快的。

  村民们散居各地后,张玉刚没有因居住分散而疏于联络。他挨家挨户了解生活情况,对需要照顾、有困难的,及时予以解决。2010年和2011年春节,村民们是在租住房中度过的。“当时我们以为玉刚不会来家里走访了,毕竟住得太分散,但他硬是一家没落下,像往年一样亲自把春节慰问品送到了各家各户。”张学有老人动容地说。

  2011年底,新社区建成,北窑村村民全部回迁到了漂亮的新社区。村民的集体福利也日臻完善:每人每月30斤粮食、1升花生油、40元副食补助,医疗、养老等各项保障健全,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还能多领100元的补助。仅2012年,全村各项福利支出就达26.6万元。鲅鱼上市的时候,张玉刚还给村里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了两条新鲜的鲅鱼。

  回报张玉刚的付出。从2002年至今,张玉刚经历了4次村委换届选举,他每次都几乎以全票当选。

  患病后拒绝治疗回村工作 临终牵挂的仍是厂房和项目

  天有不测风云,一次偶然的查体,张玉刚被查出肝癌晚期。其实,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他已时常感觉腹痛,但他对自己身体的报警完全熟视无睹,直到有一天,他陪一位朋友去看病,才顺便给自己查了一下。

  从确诊到离世,只有111天。在这最后的时光里,张玉刚惦记的既不是家人,也不是自己。在北京治疗期间,医生告诉他,可以通过药物延长一个月的生命,张玉刚毅然放弃了,他惦记着北窑,决定回来,交代工作,安排后事。

  最后的三天里,街道干部、北窑村民、亲戚朋友来看他,清醒时他始终微笑面对,极力把工作交代清楚,安慰大家不要伤心。为了保持头脑清醒,他坚持不注射杜冷丁止痛。“咱还有欠别人的吗?”张玉刚反复问妻子。“没有了,都是别人欠咱们的了。”妻子含泪应答。

  “村里在滨海街道那边的厂房,已完工了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未建好,请办事处帮忙建好,并找到合适的公司出租出去……再就是月亮湖的项目,框架协议已签订,后续工作请办事处帮村里完成。”这是张玉刚对组织上的最后要求。

  “什么话也没给我们留下,但我知道,他是个好儿子。”父亲张仁民平静地说。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之痛让这位原本耳朵就有点背的老人更加听不清外界的声音了。

  张玉刚离开快一个月了,如今在北窑村,提起他们的玉刚书记,不少村民仍会泪流满面。“俺张书记是累死的,大伙儿都记得他的好……”村民毛瑞芬红肿着眼睛说。

   [编辑: 李敏娜]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