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12个兴趣小组
来填补孩子们的空虚 傍晚,一排排学生从刘传玺眼前走过,去食堂吃饭。“你仔细看看,低着头的都是家里好长时间没打电话的,跑得快的都是家人最近刚刚来送过东西的。看得久了,这些就都明白了。”刘传玺说,“老师们甚至那些大学生们都知道,跟这些孩子打交道需要非常细心,有时候一点疏忽甚至一个眼神,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
学校食堂写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珍惜粒粮感谢亲人养育恩”,而原本写的是“珍惜粒粮感谢父母恩”.有一天,刘传玺骑车外出,突然想到孩子们吃饭时看到“父母”两个字,可能会掉眼泪,他赶紧回来把“父母”换成了“亲人”.一举一动皆可能触痛的敏感,无处不在小心翼翼的安慰,是这所
留守儿童学校的感情基调。
最让刘传玺骄傲的,是留守儿童学校这些年设立的兴趣小组,十年来,已经从最初的几个扩展到了12个,包括武术、乒乓球、滑冰、舞蹈、电子琴、葫芦丝、小提琴、歌唱、象棋、秧歌、美术、篮球等。每个孩子入学,都必须报一至三个兴趣小组。至于兴趣小组的老师,舞蹈和美术老师是从外边请的,武术老师是从民间请的,这个不难做到,秧歌老师和打鼓老师是附近村里的,还有的老师是刘传玺的朋友,被他连请带拖弄到学校里,无偿授课。
“有了兴趣爱好,就能把他们的空虚填满,小孩就不会厌倦学校、思念亲人,不会觉得孤独,会快快乐乐地学习,健健康康地成长。”刘传玺的想法很简单。
何中航是个孤儿,父亲7年前得癌症去世了,母亲2011年打工时从楼上掉下来摔死了,是开出租车的姑父把他送到了留守儿童学校。跟着姑父时,10岁的何中航就跟着一帮社会青年“混江湖”,后来进了留守儿童学校,第一个星期,一句话不说;第二个星期,不上课;第四个星期,跟老师提出退学。有一天,学生们都去吃饭,只有何中航不去,刘传玺问他,何中航说没钱了。于是刘传玺递给他30元钱,何中航当时就哭了。后来他报了学习大鼓的兴趣小组,慢慢有了兴趣,还专门去北京参加过表演。据说在北京表演舞蹈剧时,他刚说完一句台词“爸爸你回来吧”,下面的观众都哭了。而何中航的变化也越来越大,走路开始昂起头,性格也开朗了很多。
在留守儿童学校,还流传着一个笑话,一个学生参加
菏泽市的剧目排练,一星期时间,因为天天住宾馆吃自助餐,整整重了10斤。(张洪波 景佳 付晓晓)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