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未卜先知一般,德国一占领青岛,便在青岛大小山头、海岸线上修筑了炮台、堡垒、兵营等各种军事设施,因为他们知道青岛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他们也知道,自己看中了这块宝地,别的列强也会盯上这里。德军甚至进行假想敌演练,看看哪个地点或者环节薄弱 ,可谓做足了防御功夫。17年的时间里,德国在30余平方公里的要塞区内,规划了9个小区,其中建设完成的为青岛与大鲍岛两区,以及台东和台西两个镇。可以说,青岛是一座在要塞内发展起来的海港城市。要塞建设未曾止步,直到1914年的来临。
1914年8月至11月,日本与德国在中国的青岛地区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史称日德战争,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远东的主战场。在这次战争中,日本出动60余艘军舰和5万陆军,在英国军队的协助下向据守在
青岛要塞的德军发动海陆空立体式攻击。战至11月7日,德军被迫投降。德国苦心经营了17年的青岛要塞、城市、港口和胶济铁路被日本占领。青岛要塞是德国为长期侵占青岛和争霸世界而规划建设的一处大规模的军事设施,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主战场,是德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罪证,同时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海防要地被德国抢占 青岛地区历来是海防要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胶州湾南方的琅琊港就是著名的军港。明洪武年间,为防止倭寇侵扰,明王朝在胶州湾地区设置了灵山卫、鳌山卫以及胶州所、灵山左所、夏河寨所、浮山所、雄崖所等千户所,修筑了卫城、所城和炮台 、烟墩等军事设施。
1891年,清政府批准在胶州湾的青岛口修建炮台,驻扎军队,是为青岛建置的开端。自1892年起,清军将领章高元在青岛口建设了一座总兵衙门、两座栈桥码头、三座炮台、四座军营等军事设施。但由于甲午战争影响,直到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青岛要塞仅仅建成了一座炮台——青岛炮台,安设了三座口径为150毫米的德国克虏伯厂生产的设有防盾的加农炮。而其他两座炮台工程只建设了一半,未能完工即被德军侵占。
德国侵占胶州湾的阴谋由来已久。出于争夺世界霸权的目的,德国急需在海外占有一处海军基地。在对中国沿海的诸多港口进行考察比较以后,德国最终选择湾阔水深、地势险要的胶州湾作为侵占的对象。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强占胶州湾,清军在青岛口的所有炮台、火炮、兵营等全部沦入敌手,青岛沦陷。此即震惊中外的“胶州湾事件”。
德国侵占青岛的首要目的是将胶州湾打造为海外唯一的海军基地。因此,德国占领青岛后,一反德国通常将殖民地划归外交部管理的惯例,将胶澳租借地交由德国海军管理,其唯一的海外舰队——东亚分舰队即以胶州湾为基地,其胶澳总督和各级官员均为德国海军现役将校充任。德国侵占青岛初期,将青岛城市功能规划定位为海军军事基地、港口和行政经济中心。青岛的规划建设即围绕着这一目标定位而进行。德国侵占胶州湾后,其海外唯一的海军舰队——远东舰队即长期驻扎胶州湾,远东舰队包括主力舰为5艘巡洋舰在内的16艘军舰,司令部即设在青岛炮台下方的岬角地带(今莱阳路8号)。
德军构建全方位防卫体系 为保护远东舰队和青岛港口的安全,德国规划建设了规模庞大的军事防卫工程—— 青岛要塞,设立了众多炮台、堡垒、军营及附属设施,成为远东著名的海防要塞。
德军沿市区东部的太平山麓和海泊河中下游一线,构筑了南起浮山湾小湛山,北抵胶州湾内海泊河口全长六公里的步兵堡垒防御工事。德军沿防御线高地共构筑了小湛山、小湛山北 、中央、台东镇、海岸五大堡垒群(即民间所称的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炮台)。这些堡垒由一处大堡垒、二至四处中小堡垒组成,每处堡垒均有地下通道连接。在大堡垒周围另有九至十三个不等的战时小堡垒,用以驻兵、贮存给养、弹药和作战指挥与掩体。步兵防御线居高临下,设计周密,易守难攻。在堡垒线外侧,开挖了一道深约5米,宽约6米的壕沟,沟底和堡垒周围架设了通上电流的铁丝网,一直连接南北海滨。在壕沟两侧,沿壕沟修筑了一长串步兵掩体和火炮、机枪掩体(地堡),配置了轻型火炮、机枪、步枪等武器,构成了长达6公里的坚固防线。德军还在浮山——孤山——楼山一线修筑了外围警戒防线。
德国海军部在规划青岛要塞时,除将原清军的炮台设施予以扩建,安设新式火炮外,又先后规划建设了一批永久性大型炮台以及步兵堡垒等防御工事。经过长达十余年的三期规划建设,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青岛要塞已基本建成。在前海一线,修筑了团岛炮台 、台西镇(西岭)炮台、青岛(衙门)炮台 、俾斯麦南炮台 、汇泉角炮台等五大海防炮台 ;在市区主要山头上,修筑了俾斯麦北炮台、伊尔底斯北炮台 、伊尔底斯东炮台和台东镇炮台(没有安装火炮);除上述永久性海陆炮台外,德军还在战前突击建设了一批临时炮台:在面对要塞的陆地正面的毛奇山(贮水山)、台东镇和面海的伊尔底斯山(太平山)等地建造了30余座安装有中小型口径火炮的临时炮台。
在原清军兵营的基址上,德军规划建成了俾斯麦、伊尔底斯、毛奇、黑澜四大军营(后黑澜兵营改为德华大学,青岛要塞仅保有三座兵营)。另在薛家岛、崂山、胶州、高密、济南等地也修建了一批中小型兵营。同时,德军还建设了军火库、造船厂、军医院等军事设施,以上各类军事设施共同构成了青岛军事要塞的全方位纵深防御体系。
一战中完成防御使命 青岛要塞实际上也是青岛城市的范围。在30余平方公里的要塞区内,德国规划了9个小区,其中建设完成的为青岛与大鲍岛两区,以及台东和台西两个镇。可以说,青岛是一座在要塞内发展起来的海港城市。平时,德军在青岛的驻军约二至三千人,战争爆发后,在华德军和预备役及志愿者集中青岛参战,兵力达到4500余人(含少数奥匈帝国军人)。
1914年8月,日本对德国宣战。9月2日,日本陆军第十八师团和二十九旅团5万军队在龙口登陆,侵占胶东和胶济铁路,日本海军第二舰队60余艘军舰从海上攻击青岛。日本的盟国英国也出动数艘军舰和近两千陆军配合日军进攻青岛外围,逐次占领德军外围阵地,集中兵力海陆攻击要塞核心阵地。10月31日,日军发动总攻,重点争夺德军要塞的核心阵地——步兵堡垒防线,战斗非常激烈。经过激战,日军趁德军火力减弱、士兵疲惫不堪之机,于 11月7日凌晨偷袭中央堡垒成功,随后又陆续攻占其他堡垒、炮台 。6时30分,俾斯麦南北炮台失守,德军要塞防线全线崩溃,德国总督瓦尔德克被迫率军投降。投降前夕,德军将舰艇和炮台火炮自行炸毁,青岛要塞的使命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