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防炮台 俾斯麦北炮台 俾斯麦北炮台位于青岛山北坡,安设了两门1895年式的口径为210毫米的速射加农炮,炮身可作360度旋转。火炮的最大射程是1300米,主要对付北方陆地来犯之敌,为
青岛要塞主要陆防炮台之一。在炮台西南侧石壁下,修筑了近400平方米的地下掩蔽部,用以储存弹药、给养和值勤官兵居住。
日本占领青岛后,将俾斯麦山改称万年山,炮台改称万年炮台,俾斯麦北炮台的210口径加农炮被拆卸运回日本。现俾斯麦北炮台旧址保存较完好。两座火炮的炮位台基依然保存。炮台掩蔽部保留完好。青岛山顶的原德国探照灯发电机房等建筑亦保留完好。
伊尔底斯北与东炮台 伊尔底斯山炮台由两座永久性炮台和七座临时炮台组成,位于今太平山及周边地区。伊尔底斯山北炮台建于主峰北侧的一块东西长、南北宽的平坦台地上,炮台台基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安装了6门口径为120毫米的加农炮,是德军陆防炮台中规模最庞大、火炮门数最多的永久性炮台。炮台南侧山沟处建成了一座大型地下掩蔽部。掩蔽部分上下两层,共有8个大房间,每层4间,上层大门出来便是北炮台火炮阵地;炮台的下层大门隐蔽在狭窄山沟中,有道路直通山下。伊尔底斯东炮台建在北炮台东侧的山坡上,山势高耸险峻,可俯看东、北、南三个方向,是陆防最佳之地。德军在山上修筑了坚固的炮台,安装了两门口径为150毫米的加农炮。在炮位之间的峭壁西侧,依山而建了地下掩蔽部,分为上下二层,下层为主层建筑;顶层建筑面积略小,仅为下层的二分之一。在上层南段设计了一道大铁门,直通炮台火炮。东炮台的火炮设计也与其他炮台不同,别的炮台的火炮炮位均设计建造在掩蔽部旁边,有的甚至距离较远。而伊尔底斯东炮台的两座火炮的炮座则建于掩蔽部两侧,用钢筋混凝土将炮位和掩蔽部同步浇注建成。该火炮的炮位虽经过大战的洗礼,至今保护完好。开战前夕,德军在伊尔底斯山各山头及周边地区规划建设了9处临时炮台,安设26门火炮,形成了强大的集群火力,在日德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战争结束时,各炮台火炮大部被炸毁,但掩蔽部完好保存下来。
台东镇炮台 台东镇炮台坐落在青岛仲家洼,是德国规划的最大的陆地防卫炮台,共规划设计了8座火炮,规模宏大。但该炮台规划建设时间均晚于其他炮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该炮台也没有最后完成。日德战争结束后,日军惊讶地发现台东镇炮台基本建设已经完成,8门火炮的炮座也已经浇注完成,但没有安装火炮。战后分析,可能是青岛要塞为炮台定做的火炮规定的交货时间较晚,没能及时运到青岛安装。战后,台东镇炮台基址一直荒废。现仅仅保留了一座大型掩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