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要塞历史与现状:德军构建全方位防卫体系

2014-08-05 10:0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青岛山上的炮台(资料图片)



  

俾斯麦山(青岛山)炮台设计图(1904年) 青岛市档案馆提供



  

修建中的汇泉角炮台 青岛市档案馆提供



  

1914年11月,日军占领德军伊尔底斯山东山加农炮 衣琳提供



  

1914年11月被德军自行炸毁的俾斯麦山炮台 衣琳提供



  海防炮台

  团岛炮台


  团岛位于青岛市区西南端,与南岸的薛家岛隔岸相望,三面临海,紧扼胶州湾航道。1892年,清军将领章高元奉命到青岛驻防时,即在团岛嘴高地修筑团岛炮台,是清军在青岛口修筑的三大炮台之一。德国侵占胶州湾后,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没有续建团岛炮台。1903年,青岛要塞一期工程完工,驻胶澳的德国守军与东亚舰队进行了一次攻防演习。结果,假想敌的舰队轻易地压制了德军汇泉角、青岛(衙门)和台西镇(西岭)炮台的火力,顺利突入胶州湾内。鉴于胶州湾口防御力量的单薄现状,1908年,德国在清军团岛炮台的基础上扩建修成了团岛炮台,德军为团岛炮台设计了八门火炮的炮座,但仅仅安置了3门88毫米的速射加农炮。

  现在,团岛仍保留了众多军事设施遗迹,团岛炮台掩蔽部位于团岛山地下,有二处地下洞口,内有大小房间十余间,面积数百平方米。距炮台旧址百米海滨,耸立着一座葱绿色八角灯塔,就是著名的团岛灯塔。

  台西镇炮台

  台西镇炮台也是清军章高元所筑的三大炮台之一,位于团岛北侧小山上,原名西岭炮台。台基为中国传统的三合土结构,规模形制较大。但尚未竣工即被德军侵占。德国海军部在规划设计青岛要塞时,非常重视西岭炮台的地理形势,因此重新规划扩建,更名为小泥洼炮台,亦称台西镇炮台。日德战争中,台西镇炮台和团岛炮台有效地遏制了日本海军对胶州湾口的进攻,德军投降前夕,将炮台的火炮炸毁,但掩蔽部保存完好。

  现在,公园内仍保存着较大规模的堡垒式掩蔽部2处。二堡之间相距仅数米之遥,外形如同堡垒,四周环绕宽深的壕沟和高大的堤坝围墙,十分隐蔽。整个炮台旧址总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保存完好。

  青岛炮台

  青岛炮台位于青岛河口东南山坡上,地势高畅,与清军总兵衙门和小青岛呈三足之势。青岛炮台是清军规划建设的三座炮台中唯一建成并安设大炮的炮台,台基工程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安设了三座口径为150毫米的德国克虏伯厂生产的加农炮,成为清军在青岛口要塞防务的主要防卫力量。德军占领青岛后将青岛炮台改名为衙门炮台,列入要塞的五大海防炮台行列。1914年日德战争爆发后,青岛(衙门)炮台在反击日本和英国军舰的海上进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1月7日,德军在战败投降前夕,将青岛炮台自行炸毁。炮台从此废弃。后来,在青岛炮台旧址一带规划建设了金口二路等街区,青岛炮台旧址就在今金口二路一带,现已无迹可寻。

  汇泉角炮台

  汇泉角炮台位于汇泉湾东侧的汇泉岬,建成于1902年,是德国在青岛自行建成的第一座永久性海防炮台。炮台位于汇泉角前端岩石高坡上,用钢筋混凝土浇筑,配置了两门240毫米加农炮、两门150毫米加农炮。这些大炮均由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原为清政府从德国购进后安装在天津大沽口炮台的海防大炮。德国将其掠夺到青岛安置在汇泉角炮台。

  1914年11月,日军攻破德军防线,各炮台相继失守,汇泉角炮台侥幸保全,没有重大损坏。现在,汇泉角炮台已无大炮可寻,但炮台地下掩蔽部保存完好。

  俾斯麦南炮台

  俾斯麦南炮台是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在以德国宰相俾斯麦命名的青岛山上修建的最重要的永久性海防炮台。1899年,德军在俾斯麦山动工修建南、北炮台和地下掩蔽部,1905年才完全竣工。俾斯麦南炮台是德国青岛要塞五大海防炮台之首要炮台。俾斯麦南炮台共修筑了4个炮位,安装了四门德国当时最新式的1904式的口径为280毫米的榴弹炮,系德国青岛要塞区中口径最大的火炮,最大射程12000米。在南炮台前方的山坡上,德军修筑了庞大的地下掩蔽部,用于储存粮食弹药和士兵掩体。在掩蔽部上方高地上,建有钢铁铸造的炮台瞭望塔,可以清楚地观察炮台南方的汇泉湾和西方的信号山。在俾斯麦山顶峰,建有大功率探照灯,用于搜索海面敌方舰艇。

  一战以后,俾斯麦山一直是军事要地。俾斯麦南炮台和火炮被虽然炸毁,但后来在其基址上扩修了掩蔽部,形成了有42个房间,2000余平方米的大型地下工事。1996年,青岛市政府决定修复开放青岛山炮台遗址,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1997年11月修复开放了地下掩蔽部。1998年3月,青岛山炮台遗址陈列馆落成开放。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