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个人出书、出自传,不再是成名人士的专利,近年来,不少老年人也紧跟时尚,出现了一股老年人“出书热”。8月21日,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出书的老人,大都退休多年,但他们却热衷文学创作,有的写风俗习惯,有的写起回忆录,还有的整理起曾经发表过的作品 。虽然出的书类别各异,但出书理由大体相同 ,不为挣钱,更不为炒作,只是为退休后的生活找个乐,更想为后人留下更多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财富。
将宝贵的人生经历写下来启发后人 1945年生人的于永保老人已经历了69年的世事沧桑,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历过苦难,也曾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人生的酸甜苦辣,在已近古稀之年的于永保看来,都是一些人生宝贵的经历,他想用文字将这一切都记录下来。
据于永保介绍,他只上过六年学,但一直有读书看报的习惯,至今未改。第一次写作是在1962年,写了一篇60行的诗,虽然被原稿退回,但却更加坚定了他写作的心。“1964年入伍后,我在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这更是激发了我的写作欲望,一发不可收拾。”于永保告诉记者,今年写的《流年存稿》是他从1965年到现在近50年的存稿,更是人生经历,无可替代。
书中记录了合作社、“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时代的变迁,真实反映了每个时代的人文生活。“改革开放的写得最多,也是最有感触的,这本书是时代变迁的记录。”于永保告诉记者,这是他的人生经历,他写成书只想将他一生经历记录下来,希望给后代一些启发,留下精神上的财富。
平凡人也有不平凡的事,出书留下往昔记忆 记者采访了解到,像于永保老人一样写书只为给后代留下精神财富想法的市民有不少,现如今,更多的老年人也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上。
于永保告诉记者,他会继续写文章,因为自己喜欢,除了能修身养性外,现在他完全把写作当成了一个爱好。“刚退休时,比较迷茫,从工作到休闲这样的状态一时很难转变过来,写作成了我心灵的港湾,让我感觉到退休后一样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于永保说 ,现在退休的老同志也越来越多了,希望他们能注重身体锻炼的同时,多做有意思的事情,为后代留下点人生财富。
“人生好比一本书,岁月记录下走过的路;人生好比大舞台,各自演绎着自己的戏;平凡人也有不平凡的故事,老同志应留下往昔的记忆。”于永保说。
>>>调查
老年人出书已经成新时尚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在
莱西,不少老人都出书,而且也有不少为老人出书、写回忆录的公司,老年人出书已成为一种流行和时尚。
于永保老人告诉记者,他身边就有不少人有出书的念头,大都是退休的老人,写书的想法和理由大都只是为退休后的生活找个乐儿,想为后人留下更多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财富。“不是为了赚钱,也赚不了钱,都是自己花钱找人印刷的。”于永保说 ,在青岛也有不少专门给人代写回忆录和出书的机构,他也去看过,但是总感觉找人代写没有那个味道,别人代写不如自己写得真实。
今年75岁的逄先生也有出本回忆录的意向,但自身写作水平不佳,想找人代写。“口述找人代写一本回忆录,让后代了解我的人生经历。”逄先生告诉记者,家人也比较支持他这个想法,他现在已着手开始写大纲,到时候口述的时候可以做到更真实。
记者随后联系到位于崂山区同安路的青岛大儒出书社,了解到个人出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已不是成名人士的专利,普通人也有精彩的故事。大儒出书社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现如今,个人出书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印刷技术革命性发展,以往成本高、质量差的老旧印刷方式被快印替代。
“个人出书是新兴产业,2006年日本先出现了个人出书的方式,2008年北京也开始有,2011年青岛地区个人出书也随之越来越多。”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如今,国家把文化产业提升到了支柱产业,个人出书也在文化产业中,随着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费用不高的快印个人出书已逐渐被市民所接受。
“现在很多老人都想通过个人出书来叙述个人经历,毕竟老人们的经历相对波折,也希望做成书让后辈了解他们的故事。”这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个人出书的市民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是退休的老人,每天都会有老人前来咨询,其中每个月能接到十几单。这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出书的老人越来越多了,有的老人喜欢自己写,有的老人则希望通过他们代写。
“大儒出书社一直提供免费代写回忆录的服务,通过录音、记录、整理,最终为老人们奉上精美的图书。”这名负责人表示,现在很多老人希望用书的方式反思和怀念自己的一生,给子孙后代、给社会留下属于自己的财富,而回忆录就是最好的方式。
文/图 记者 迟凯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