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学松在展示沼液浇灌的玫瑰香葡萄。
8月31日,第28届青岛大泽山葡萄节如期开幕,在距离主会场东二三公里外的大疃村南徐学松的徐氏葡萄庄园里,记者见到了来自外地的23名自行车骑行车队,这是他们今年第三次来此过“骑行葡萄节”,品尝用沼液浇灌的有机葡萄。据了解,葡萄节开幕至今,每天都有不少游客专门开车前往徐氏葡萄庄园品尝徐学松用沼液培育出的有机葡萄,甚至有不少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
承包荒山,不少人说他傻 “连续三年了,每年我们都会组织队员来大泽山两三次,每次都在老徐家的葡萄园吃葡萄、买葡萄,品葡萄酒。”来自莱西的骑行队队员高洪涛告诉记者,“这里用沼液沼渣种出来的有机葡萄,口味就是好。经过三年的交往,我们也感受到老徐人勤劳、实在,在他身上有一种‘愚公’的干劲,这片荒山也是一年一个样。”
据了解,今年61岁、当过28年村干部的徐学松曾经是一名空军复员老兵,他身上有一种“愚公”精神。“10年前,通过‘叫行’,我承包了这片近百亩的山岭薄地,合同一签就是30年。”徐学松说,“这些地都很贫瘠,当时只有2.8亩地可以耕种,其余的都是风化砂石山丘,当时不少人都笑我傻。”但徐学松很执著,别看眼前是荒山,只要靠双手和大脑就能开辟成“宝山”。
此后,徐学松雇用大型挖掘机造地,修路、盖房子、修水库、铺管道、建立柱、拉铁丝,不断加大投入。四年时间,人工费不算,徐学松就投入了三四十万。“土地平整得差不多后,我就根据我们当地的资源优势,尝试着栽种葡萄、大樱桃、桃子、枣树等果木,成活率一年比一年高。”徐学松说,“别看只有十几厘米沙土,只要葡萄活了,水跟上就死不了。”
坚守葡萄园,迎来新希望 看着眼前发展日益迅速的葡萄园,回忆当年开山的不易,徐学松表示,他坚信坚持下来必定会有所收获。“这些年,每年不菲的‘开山’投入,压得我们一家喘不过气来。”徐学松说,“另外 ,因为我儿子患有乙型糖尿病,不仅体力活帮不上忙,每年住院治疗费也需要花销一两万。”面对这些,徐学松只能咬牙坚持。
可是,偏偏祸不单行,徐学松的儿子在一次开铲车过程中酿成事故,一下子赔了别人三十多万。“本来,我们的日子就不好过,这出事故让我们的日子更加艰难了。”徐学松说,“此时,有人看我们的葡萄园初具规模,就想出资50万元买断这块山地。”徐学松说,不管日子多难过,他说什么也不能卖掉葡萄园。之后,他找亲戚借款,通过信用社贷款,硬挺着。
为了坚守葡萄园,徐学松还在山上开辟了菜园,过起了自给自足的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秋,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徐学松又投入两万元建起了沼气池,用沼气做饭,用沼液、沼渣“喂”葡萄,葡萄的口感越来越好。“很多游客问我,葡萄为什么这么好吃?”徐学松说,“沼液沼渣这东西真好,长出的葡萄格外甜,皮也薄,而且我们不打催熟剂,摘下来的葡萄一个周都不掉葡萄粒子。”
孙子叫“起航”,寓意新开始 据了解,10年来,徐学松一家先后投入了八十多万元,在一片荒山薄岭上开辟出20亩葡萄园和2亩大樱桃园,还种了速生杨、板栗 、桃树、梨树等林木。“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对葡萄园越来越有信心。”徐学松说,“去年,我成立了青岛徐氏庄园葡萄专业合作社。每年都有青岛、潍坊、莱州、威海、高密等地的客人来葡萄庄园采摘游。”徐学松表示,口口相传,他们沼液有机葡萄的名声越传越远,他也越来越有信心。
“现在给我100万,我也不卖这块山地。”尽管徐学松至今还有30多万元外债 ,但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据介绍,徐学松是大疃村里第一代独生家庭,去年夫妇二人每人每年领取960元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再加上农村养老保险金,每月领双份养老金,日子也算过得去。尽管儿子有病,但通过治疗也相对平稳。
徐学松告诉记者,他有个5岁的孙子,叫“起航”,寓意幸福日子开始的意思。“这两三年,我们家的葡萄总产量在1.5万斤左右,口感好,价格不高也不低,优质的葡萄带回不少回头客,我们的葡萄一点也不愁卖。”徐学松说,“明年,随着新种的葡萄长大,估计产量会达到2万斤,年收入10万元以上。”
文/图 通讯员 孙京信 徐学秀 记者 郭微微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