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真性情少点说教气 语文教材选编渐回归本真

2014-09-21 06:4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图片文字部分根据《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整理; 文中部分内容,参考《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特此说明。



  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慰问看望教师时,对语文教材首度公开表态:“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9月11日,在前往塔吉克斯坦的专机上,他再谈传统文化,认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如此频繁谈及语文教材前所罕见,其实近年来,围绕语文教材的争议和风波不断。“读者为教材挑错400余处”、“鲁迅退出教材”,每一次话题出来,语文教材都会成为舆论热点。那么,语文教材究竟由谁来编?这些年来有何变化?存在哪些问题?近日,记者寻访教材编辑、课文作者、教研员,试图冷静客观地观察与语文教材有关的那些事儿。

  编教材已不是一家独大

  现年72岁的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下称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顾振彪仍然记得,1965年他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进入人教社工作时的心情——“ 非常高兴 ”。在一天一夜的进京路上 ,他随身带着自己用过的1956年版的初中语文教材。

  那时的人教社已经成立 15年,语文编辑室成员也由最初跟随叶圣陶从出版总署转职而来的人员扩充到20人左右。顾振彪记得,他的同事大多是一些老专家,也有少数几位借调过去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

  可惜入职不久,由于“ 四清运动”和“文革”,人教社即被迫停止工作。顾振彪真正参与中学语文教材编写,是在1977年邓小平提出要重视中小学教育、教育部调回原人教社编辑骨干力量之后。此后直到2002年退休,他参与了“ 文革”后所有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

  “ 过去语文编辑室的编辑是教材编写的主要力量,后来越来越强调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加入。”顾振彪介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人教社中学语文的编辑团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格局:三分之一为专家学者,三分之一为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另外的三分之一是人教社语文编辑室的编辑。在全国范围内,只有人教社有这样一支专业化的教科书编写队伍,共有30人左右。

  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颁布,提出“ 把竞争机制引入教材建设”。之后,“一纲一本”、由人教社统一编写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的局面被打破。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浙江、广东 、四川等各自编写教材。与人教社不同的是,这些教材的编写者大都是大学老师、中学老师和各省市的教研员,“本职工作不是编教科书。”

  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组为例,4名核心成员均是市特级教师或省特级教师,教学实践经历丰富。

  在顾振彪看来,人教社拥有专业化教科书编写队伍的优势是:“编辑可以一门心思整天扑在教材编写工作上 ,还可以从事教材研究,调查教科书的使用情况以及培训教师。”

  而为了弥补这种专职编辑缺少一线教学经验的不足,人教社有一个老传统——让年轻的编辑去学校教书,体验教材的使用情况。“ 作为一种培训,有的半年,有的时间更长,两年之久,然后再去编书。”

  鲁迅的文章一定要选

  目前 ,青岛市初中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人教社编写的第10套教材。顾振彪介绍,教材编写实行选文制,基本是参照国外教科书的制作范式,先制订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后编写教科书。

  这样一来,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让教科书的选材范围具有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1951年3月 ,在教育部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提出的教科书编写方针是,保持完整的科学性和贯彻爱国主义的精神,“ 参考苏联”,以苏联的中学教科书为蓝本,编写出完全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新教科书。这样的结果是,当年秋季出版发行的人教版全国通用的第一套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多是来自于《人民日报》、《文艺报》上的时文,六册课本 116 篇课文中有 41篇,占课文总量的35% 。其次是反映苏联社会和苏联作者的作品,有38篇。

  “文革”十年间 ,全国没有语文教学大纲,没有统一教材,由各省、市、自治区乃至基层学校自编教材。当时的教材选文范围特别狭窄 ,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 、鲁迅的作品外,就是《 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的社论和文章。至于古代优秀的作品,能进入教材的只有刘禹锡、王安石等的作品。

  1978年6月 ,教育部颁布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按照这一大纲要求,1979年6月,人教版全国通用的第六套中学教材全部编写完成。这一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国家领导人的作品以及纪念、回忆领袖人物的文章比重较多,占到了现代文章三分之一以上的比重。另外,《 登鹳雀楼》、《木兰诗》等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开始回归教材。

  也是在这套教材编写过程中,确定了教材选文的三个标准: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后来的几套教材编写,这三条是选材的主要标准,每次大纲有调整,但这三条基本不变,沿用至今。”顾振彪告诉记者。

  此后,在这三条标准的基础上,教学大纲做了微调。2001年课程教学改革推行后实行新的课标,比较强调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教材中适当增加了古典诗词、文言文一些比重。目前两者在初中语文教材占30%~35%,高中语文教材中占40%~50%,比以往多了约10%。

  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也适当增加了代表外国作家的作品。

  在现有的10套中学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鲁迅的文章是现代文学中的经典,没有什么争议,大家都认可。另外,鲁迅的文章都深入人心,像《祥林嫂》大家耳熟能详,已经成一种公共文化,要代一代传下去。如果不选,公众都不答应。所以,鲁迅的文章一定要选,而且要保证一定的量。”

  顾振彪说,这些年来,在教科书上经久不衰的作家还有老舍、朱自清、冰心、沈从文、汪曾祺等,他们的作品入选的比例都比较高 。“ 选入教科书里的往往是经过若干年历史考验、时间考验的名家名作。作家在政治上没有什么问题,主要看他的作品。公众人物、影视明星都要求正面形象,教科书更是如此了。”

  近年来,选材范围更加开放。一些“ 草根”作家的作品也被选入教材。2003年,河北邢台《牛城晚报》专刊部副主任董保纲《生命的掌声》入选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语文S版等四套小学语文教科书。

  得知自己作品入选教材,董保纲很意外。“ 没想到自己的作品能入教材。可能它反映了人性之美,比较适合孩子阅读。”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语文教材 选编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