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夏天,我考到
青岛十七中上中学,一九八四年夏天,我从十七中毕业,考上了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三十年后,回想在十七中的六年,最幸运的事,是遇到了那么多好老师,他们无一例外地敬业,把学生当自己孩子一样关心爱护,我作为他们的学生,无论是上中学,还是以后的工作生活,一直受益于他们当年的辛勤栽培。
进入十七中认识的第一个老师,是初中时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张秀华老师。她个子不高,衣着朴素,说话带着好听的南方口音。她不但数学课讲得好,班主任也当得好。印象最深是张老师心地善良,宽容大度,对学生尽心尽力。她对我们要求虽然严格,但总是从关心爱护的原则出发,所以,就算班里最调皮的学生,也都对张老师心服口服。记得当年学校经常有各种歌咏、体育比赛什么的,每次同学们努力排练、训练之后,拿到好成绩,当然高兴,拿不到第一名,张老师也不会责怪我们,只要大家努力了,也就达到目的了。张老师有一件让我特别感动的事,发生在大概上初二的时候。当时班里有一位父母离异的同学,因为参与打群架,被抓走劳教(这个万恶的劳教制度现在终于被废除了),张老师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全是心痛和着急,她费尽心思,找了各种关系,为这位同学往来奔波。虽然这件事过去很多年了,想起张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心,还是会深深地感动。
高中一、二年级时候的班主任是教数学的侯伯民老师。侯老师数学教得好,上完侯老师的数学课,按照侯老师的分析方法,不看书,也能在脑子里把侯老师讲的概念、公式理出来,再做些习题熟练熟练,就都搞掂了。因为侯老师是班主任,所以他不光管教数学,还要督促我们全面发展,包括每天喊大家出去跑步锻炼。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侯老师那时候整天强调的“7+1大于8”的原则,即每天锻炼1小时,学习7小时,效率高过学习8小时。这一原则我一直努力贯彻执行,并在培养下一代的时候如法炮制,让他们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高三的时候,因为想学经济学,所以从理科班转到了文科班。文科班的班主任是教英语的陈荣豪老师,陈老师是印尼华侨,说一口纯正的英语。上陈老师的课,英语书里的内容,只是上课极小的一部分。陈老师每天花很多时间备课,选择大量的英文阅读、听力和词汇资料给我们讲解、练习。当时觉得陈老师选的英文资料浩如烟海,无论阅读、听力还是词汇,都多到简直招架不了,统统超出课本的要求。但是这些训练,不但在高考的时候发挥威力,到后来考托福、读MBA,做投行,都不断地发现这样大量阅读和听力练习的重要作用,也不断地体会到陈老师英文教学水平的高超。
当年运气好,还不光是遇到的班主任好,其他任课老师也都不一般。
比方说初中的物理老师赵志贤老师,上他的课,真的就像他说的一样,是“耍着玩着就学了”。赵老师没有左手,左臂总是插在口袋里,印象里赵老师总是笑呵呵地,讲课生动有趣,善于联系日常生活,再难的物理概念,让赵老师一讲,也都不难理解了。比如说讲到惯性,赵老师会让大家回想一下乘公共汽车时刹车和重新启动时的感觉,这样一来,大家就都理解什么是惯性了。赵老师还写得一笔好字,上他的课真是享受,连笔记都记得格外整洁漂亮,考试前轻松地翻一遍,所有东西都清清楚楚的了。
另外一个让同学们翘首以盼的课,是高三时候冯群超老师教的历史课。冯老师平时笑眯眯的,嗓子有点儿沙哑。上课的时候,冯老师拿着课本走进教室,把课本往桌上一放,两手往身后一背,就开讲了。书里所有内容,冯老师都烂熟于心,他讲得生动有趣,大伙儿听得也很入迷。冯老师讲课,从来不用翻书,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已装在他脑子里,并像讲故事一样讲出来,而且还能根据某些特征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比方说,讲到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他会让我们把历史上其他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都列举出来;讲到中国历史上的某个年份发生了什么事件,他也会让大家想想同一个年份,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有什么历史事件。这些令人思考的问题和联想,加深了我们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印象,也启发了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兴趣。
当年的语文老师也都是出类拔萃的。教我们初中语文的张日宣老师,使我认识到读书不光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高中的逄世义老师,每天用他的一笔好字在早自习的黑板上写下一首古诗让我们欣赏。到现在,我还记得他写下的第一首,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文科班的宁左家老师是最年长的一位,上过私塾,曾在大学和报社任职,他满腹经纶,说话慢条斯理,讲课的时候,摇头晃脑,和大家一起陶醉在课文里。因为上了他的课,我才开始懂得欣赏古文的美妙。
高三文科教数学的方侃老师,把高中文科的所有数学内容完美地规划到一年的课程里,提纲挈领,效率极高。记得当时心里特别佩服方老师讲课的逻辑和精确,对每个概念的描述,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教高中物理的何士森老师,曾在大学任教,教我们这些中学生,也特别认真,虽然现在忘了当年上课的细节,但何老师上课画的各种力学图示,还依稀留在脑海里。教化学的高敦奂老师,除了书上的习题,总是花很多时间找课外的题目给我们额外练习。
总觉得当年十七中的英文教师阵容一定是各个学校中最强的。初中时英文的启蒙老师是邓学振老师,邓老师是印尼归国华侨,还曾经当过美军翻译官,英文十分了得,我们跟着他学了一口纯正的英国音,打下了说英语的良好基础。在高中理科班时,英文由王明辉老师按照陈老师文科班的标准和方案来教,使我们积累了超出书本的词汇,培养了良好的英文阅读能力和兴趣。
毕业多年后的今天,很多当年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老师们言传身教的很多东西,还在潜移默化地,持续不断地影响着我。值此六十年
校庆和毕业三十年之际,我真诚地感谢当年所有的老师,感谢他们真心的关爱和无私的付出。
1984届校友 刘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