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旅游商品 管理者得先补文化课

2014-10-08 09:28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王垚峰

  国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商品购物潮。这些商品本应有极强的地方特色,然而不少游客却发现,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

  赏风景、品美食、购特产,如今已成为出门旅游的“规定动作”。尽管游客对于特色旅游商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却常常苦于买不到真宗的“地方特产”。一方面,一块绣了几朵花的手帕,在南京、苏州叫“苏绣”,到了四川叫“蜀绣”,在江西又成了“赣绣”,花样都相同,就是名字不一样的情况绝非个案;另一方面,正宗的蜀绣、赣绣等传统手工技艺却面临失传之虞。可以说,不一样的景区、一样的“地方特产”,不仅令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大感失望 ,也给期待提升旅游品质的景区管委会、保护工艺传统的地方政府提了一个醒。

  目前各地的旅游景区,目前绝大多数还只停留在靠赚门票收入的初级开发阶段。虽然说为了扭转这一情行,提升我国旅游商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协会等部门和机构连续主办了六届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也涌现了诸如山西麦秸画、吉林套庐、陕西社火脸谱等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创意商品,但就整体而言,这些文创产品似乎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市场影响力,对于当地旅游的开发带动亦助力无多。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产业化措施不力,没能有效做好艺术家与企业的对接、景区与市场的合作,以及缺乏必要资金支持、政策倾斜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滞后。一家有了某个创意,其他地方蜂拥而起,许多景区的创意旅游商品难以幸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其研发文创商品的积极性。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提到与重视文创开发同样的高度来加以考虑。惟有如此,才能打消景区方面“自己栽树、他人乘凉”的后顾之忧,避免再出现“景区购物不如去义乌”的尴尬。(作者系媒体人)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