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终究要回归民生属性

2014-10-21 09:4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马涤明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从亚运、奥运等国际赛事来看,没人会不承认,中国是一个体育强国。但随着我国在竞技体育事业上的越来越强,体育强国应走向体育大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或者说,只有全民体育健身事业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体育强国。国务院的《意见》,核心思想是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首先,这是顺应民意之举;其次,将体育健身事业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产品来做,理念上的进步是更大的亮点。

  体育运动的最大意义和终极目的,究竟是以奖牌为本,为国家争光,还是以人为本,通过体育活动使人更加健康,获得身心愉悦,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友谊,在理论上大家应该是有共识的。奥林匹克精神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也作了最好的回答: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但在现实中,“奖牌体育”一统全局甚至压倒一切的思维一直坚挺。上届全运会上,一位地方体育官员曾公开表示,“我们全民健身搞得全国第一,但全运会或奥运会拿不到一枚金牌,就是失职,就得下课。在我们体育人的眼里,金牌是要大于健身的,这是我们考核系统决定的。”在“金牌大于健身”的公开原则下,国家不惜重金培养专业选手,而对公众体育事业则普遍吝于投入。近年来,群众健身与设施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比如院校体育运动场所被市民“鸠占鹊巢”,广场舞或广播体操扰民,甚至马路都成了羽毛球场。而公共体育场馆则寥寥无几,价格上更是“贵族消费”。这一切现象背后的问题是,公众体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GDP的提升未实现同步,政府对国民体育事业的欠账甚多。或者说,体育的民生属性淹没于“奖牌思维”中。

  笔者认为,“奖牌体育”对于我国来说,确有其重要性,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在“奖牌体育”达到较高水平,或说已经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之后,到了该向体育大国转型的时候了。并且,“奖牌体育”与全民体育、体育强国与体育大国之间并不矛盾。国务院要求,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政策上,这应该是体育向民生回归的的一个标志,令人欣慰。同时,全民体育健身事业推动的体育产业发展,能够拉动经济。并且体育产业永远属于朝阳产业,可持续性发展上不存在问题。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