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产店老板娘直感叹生意一年不如一年。
冷空气来袭,伴随而来的大风、降温天气,让人们感受到了冬天的寒意。细数过去的那些冬日,同样的寒冷,却有不同的回忆。烤火炉、烧火炕、吃冰溜……对曾经历过的人来说,这些场景历历在目 ,回想起来格外温暖。12月2日,记者采访了不同年代的人,聆听他们那些年经历过的冬天
故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烧着火炕取暖,地瓜咸菜当饭
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他们印象中小时候的冬天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冷”。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时候的冬天尽管冷,可回忆里却是满满的幸福。说起那些年的冬天,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梁女士满肚子感慨。她印象中小时候冬天的夜格外长,早晨醒来还窝在被窝的时候肚子就饿了,这时便喊着母亲去拿吃的。“那时候地瓜是主要食物,一般前一天晚上,母亲会用大锅煮上一锅地瓜,大锅的边上再糊上一圈玉米面饼子,因为家里人口多,这些基本只够一天吃的。早晨醒来饿了,母亲会不顾寒冷,披上棉袄就去给我们拿凉地瓜。通常一个孩子说饿了,另外几个也会吆喝着饿,一早晨母亲会来回跑好几趟。”梁女士说,尽管只是吃个凉地瓜,却感到无比幸福。“有时候早晨醒来,炉子就熄灭了,这时父亲为了不让我们冻着,会让我们老实待在被窝里,等炉子重新点起来,屋里暖和的时候再让我们起来穿衣服。”
梁女士回忆 ,印象里邻里间都相处得很好,冬日里经常会有些人来自己家里玩,大家坐在热炕头上拉家常。“那时候大家经常每人出一毛钱,凑到一定钱数就让我们小孩跑腿去买花生或者是豆腐坨子,回来的路上我们会偷偷吃点,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很难得的零食。”梁女士说,“冬天的菜主要是大白菜,一棵大白菜能做五六次,大白菜的最外层通常会被剥掉腌咸菜。顿顿咸菜也有吃够的时候,这时母亲会从街上花八毛钱打回一两香油,滴一滴香油到咸菜里,对我们来说就是一道美味了。现在想想,尽管那时候的生活贫穷,却也简单而满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棒子芯生炉子,热炕头吃瓜子
生于1975年的孙女士老家在胶州,回想起小时候的冬天,孙女士既感慨又觉得幸福。她说,小时候的冬天很冷,雪天也多,路上总是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那时候的学校离家大约有5里路,为了不把棉鞋弄湿,小伙伴们都是穿着单鞋去学校,书包里背着一双母亲做的棉鞋。因为学校资源有限,都是学生从家里带着棒子芯到学校里生炉子取暖。
“那时候天冷,河面上冰结得很厚,最开心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到门前河面上滑冰。有时候还会砸开河面上的冰吃。”孙女士说,因为家里的炕通着炉子和灶台,炕上总是热乎乎的。放寒假的时候,最幸福的事就是在热炕头上捂着床被子看电视。“冬天的时候,母亲会炒上一锅瓜子和花生,在热炕头上吃着瓜子,看着电视,既温暖又幸福。”
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黄先生回忆 ,小时候因为比较调皮 ,冬天里经常会和男孩子滑冰、打雪仗 ,有一次和几个男孩子去结了冰的水湾上滑冰,一只脚不小心伸进了水里,把棉鞋都弄湿了,回家后被母亲发现,还挨过揍。
上世纪90年代
土暖气取暖,涮火锅驱寒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冬日里的取暖设备也升了级。任先生说,在他印象里,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家里的条件明显好了,曾经冬日里生的炉子已经升级成了“土暖气”。“以前冬天生炉子的时候,通常有炉子的那间屋子是暖和的,其他房间都是冰凉。有了暖气以后,尽管还是在一间屋子里生炉子 ,但其他房间里可以安上暖气片,炉子生起来的时候,每个房间的温度比较均衡,冬天家里面暖暖的。”任先生说。那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将自来水装进瓶子里放到暖气上,第二天早晨的时候,水是温乎的,可以倒出来直接洗脸,很省事。
出生于1990年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他小时候的冬天也有过许多有趣的经历,比如到水湾里捞鱼,或者是和小伙伴一起烤干鱼、烤地瓜。“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烤地瓜吃,弄得浑身黑乎乎的,回到家还被父母教育了一顿。但最开心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涮火锅,别提有多美味了。”刘先生说道。
现如今
进门穿短袖,饮食重养生
随着时代变迁,现如今,火炉子、“土暖气”已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集体供暖。12月2日,记者走访
城阳几家卖炉子的店铺了解到,近些年来火炉子、“土暖气”卖得越来越少,有的店铺曾经一个冬天能卖七八千个炉子,现在一冬也就卖几百个。
梁女士说,家里有地暖,冬天的时候家里非常暖和,进门可以直接换上短袖,不用担心家里的小孩冻着。“从我记事到现在已经相隔40多年了,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在吃上天天像过年,却也不能浪费。”梁女士告诉记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越来越注重健康养生,在饮食上注重营养搭配,而且还适当运动。
文/图 记者 张彤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