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章:信息化时代的死角 传统文化的春节如何在欲火中重生 公元2015年,刚刚过去的一年被叫做中国的“
自媒体元年”,在这样一个漫天横飞云计算,遍地铺陈大数据的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带有浓郁农耕时代色彩的中国传统春节,似乎被逼进了死角。
虽然离着2015年2月18日的甲午年除夕夜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但85后
青岛嫚儿然子的心早就飞到心仪已久的四川去了,这几年来,但逢长假她一定会选择去外地旅游,春节也不例外。“平日上班那么忙,好不容易休息了却不出去玩玩,宅在家里多闷啊,特别是春节,长辈见了问长问短,虽然是关心,却真的很烦人”,已经工作还没结婚的然子说自己对春节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一个七天假而已,国庆春节没什么本质的不同”。
微博微信撑起来的自媒体时代
像然子这样在“春晚时代”开启后出生的年轻人,却成为“后春晚时代”抛弃春晚的主力军:“你说说,到底有什么可看的?唱歌走音,笑容太假,舞美闪瞎眼,靠小品相声撑场面,但段子包袱全从网上扒的,厚着脸皮炒冷饭。我从上大学开始,就不看春晚了,以前还骂两句,现在都不屑于关注它了”,而对于放鞭炮串门子拜年的习俗,然子也是提不起兴趣,“
过年我最大的责任就是在除夕陪家里人吃个团圆饭”,然子直白地说。
在除夕夜里,然子和她的小伙伴们会打开电脑追剧打网游,会攥着手机发微博刷微信玩网购。莫说春晚,连电视都成为然子这代人已经不怎么感兴趣的东西,这些即将成为社会新生代的85后90后们,信息来源和生活方式因为网络的空前发展而与父辈甚至兄辈已经截然不同。
在笔者以往与很多朋友的交流中,反复讨论过这样的现象:像春节这样带有显著农耕印记和习俗的传统节日,能不能与生活方式和理念异常丰富的信息化时代相互融合,或者说,墨守成规的春节还能不能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生存下去。得出的结论很多,正方反方都有,仁者智者皆存,但像然子这样鲜活的答案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科技对春节年俗的颠覆
你说春节重在家庭团圆的温情,但前提是农耕时代里,交通和讯通都极度落后,飘泊在外的游子想回家,想见见爹娘着实不易,而如今,用电脑或手机随时随意打开一个主流社交软件,屏幕两端的亲人语音或视频都畅通无阻,聊多久都不花钱。
你说春节重在置办年货的趣味,但前提是工业化时代之前,物资匮乏且物流非常艰难,缺什么少什么的,要攒到年根下一次性补齐,而如今,什么双十一双十二,什么这个网购平台那个快递公司,全世界的宝贝都唾手可得,只要有钱就可以任性。
你说春节重在传统文化的气氛,但几千年来无非总是贴春联放爆竹守岁守夜祈求平安,再加上西洋文化的大肆渗入,导致没有致胜撒手锏的春节甚至都比不上圣诞节和阳历新年讨巧,传统文化复兴起来的任重道远在春节能不能咸鱼翻生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实在怪不得然子这代年轻人对春节的不敬畏和不重视,当春节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一些习俗,舍弃了一些习俗,改良了一些习俗并最终保留住一些习俗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或许哪一天春节自身也会遭遇被时代所淘汰的尴尬和残酷?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里,世界在高速的“扁平化”过程中,春节一直固守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已经不堪一击,“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话不假,但现在的我们有没有帮助春节真正做到了“民族的”,我们又有没有陷入对“民族的”理解偏差的误区?
或许,春节还能够绝地反击的最后一件法宝,就是它的灵魂——血缘的亲情,家庭的牵绊。如果在将来,“春节”最主要的释义从“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变成“中国人最重要的固定假期”,那必然会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心底的痛。
希望有一天,可能是人生阅历又不同的十年二十年后,然子们会重新认识重新解读春节,但那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就竭力推动春节能够凤凰涅槃。
文/孟祥龙 图/来自网络
[编辑: 董芳]